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登门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登门 (第2/3页)

打交道,南十八坐镇府中,另外几个人传递往来文书,可以想见,未来几个月,晋国公府其实和京中很多衙门也差不了多少了。

    第二天,赵石一大早便从晋国公府起行,去参加朝会。

    早朝上,多数人都是心不在焉,连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天的早朝很短,早朝之后,几位三品重臣,直接被宣召入宫。。。。。。。

    直到日暮时分,众人才纷纷出宫,也象征着大秦的战争机器终于启动开来。

    几位重臣不约而同,在宫门前停了下来,等人到齐了,略微商议一下,这才纷纷告辞离去。

    选将调兵,各人皆有己见,需要中书和枢密院相互沟通,各人回去,也要写一份奏疏出来,这一晚上,谁也别想消停。

    赵石回到府中,刚饮上一杯热茶,脚跟脚的,便有人来访。

    赵石知道,麻烦事肯定不少,但没想到这会儿便有来人,太心急了些。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来的人是御史中丞张世杰。

    张世杰也已有了老态,只不过,在他身上,已经无法找到当年那个落拓长安,不敢回乡的士子的影子了。

    只要靠近他,你就会觉出几分冷意,目光锋利的好像刀子一般乱飘。

    没办法,从大理寺,到都察院,再到御史中丞,他的宦途轨迹,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当初的温文君子,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他的形象,其实跟传说中唐时来俊臣,狄仁杰有些相仿,皆为皇帝爪牙,为诸臣所忌惮。。。。。。。

    监察百官,大权在握,与中书,枢密分庭抗礼,实际上,已然来到位极人臣。百官侧目的位置上了。

    而御史台也正因为有了他,才能另起炉灶,从受中书辖制的境地中脱颖而出,愈显权责。。。。。。。。

    作为御史中丞。张世杰也一直在谋求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

    而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武学的建立,确实给了他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御史台下面的衙门的人员任免,更少的受到来自其他衙门的干扰。

    张世杰本人。也屡次流露出,在都察院,军察院,御史等处任职之官员,不再任意转任其他文武职位的意思,志向远大,却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了。

    一直以来,张世杰也在寻求赵石的支持。

    但在赵石看来,这么下去,御史台差不多也就成了锦衣卫。

    监察百官。再有了处置之权,不是锦衣卫是什么?

    尤其是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军察院的触角是军中虞侯,都察院的触角则是各地按察使。

    再要不受中书,枢密的牵制,你想做什么?

    没了赵石的支持,张世杰多少也就息了心思,因为在他看来,这位表弟才是朝廷中最为开明的重臣。他说不成,那么旁人九成九也是如此了。

    不过说起来,这几年,赵石对他的观感从当初的不待见。到后来的稍稍敬重,直到如今,则变成了多少有些亲近了。

    原因嘛,除了他们地位越来越相近之外,也因为这两年间,在赵石面前。直言不讳劝赵石不要过于疏离于朝政,提防小人作祟的人里面,就有张世杰一个。

    非常难得,也让赵石觉得,张世杰虽然迂腐了些,但为人还算不错。

    实际上,张世杰其人,是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也是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心怀天下,操守严谨,品性高洁,不太擅长阴谋诡计,进退之上,拿捏的也不太好,行事也总带着些迂腐之气。

    这样的人,能够走到今日,只能说是因缘巧合,不然的话,一辈子可能就要碌碌无为,在乡野之间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者罢了。

    不过,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出身巩义县的兄弟两人,此时皆是位高权重,乃当世有数的权臣。。。。。。。。。

    张世杰的来意,赵石猜不到。

    不过等张世杰说上几句,赵石便也明白了。

    这位御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