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降人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降人 (第2/3页)

需听令行事便可,其他的,都不用有太多思量了。

    显然,他这里也是因为南边的烂摊子可以放下了,而且,这人向来胆子不大,两军阵前,兵凶战危之地,他也向来不会轻易履足。

    这位从来没掩饰过这一点,算是大秦军中一个标准的异类。

    而在赵石麾下听用,让他感觉非常稳当。

    实际上,不光是他有着这样的感觉,赵石出京领兵的消息传开,无论河南各部人马,或者是河中段从文部,河东张锋聚部,许多人和他一样,都有着这样的感觉。

    这是大将军赵石南征北战多年,声望著于军中的一种体现,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大将军赵石,都不得不承认,有大将军赵石坐镇,军心稳固,士气可用。

    所以,大将军赵石军令到处,各部将领,皆不敢违,也不愿违。

    尤其是北方各部人马,亟待建功之心,丝毫不比河洛兵马少上半分。

    奈何,中原之战,是大将军江善的舞台,其他人只能在旁边眼红,靠不上边儿。

    现在大将军赵石领兵河南,北窥之心昭然,各部尽皆振奋,哪里会有自绝功勋的道理?

    见过开封众将,由种怀玉引见,赵石终于见到了河北降人。

    河北名将张柔。

    这位河北降将,崛起于河北乡里,转战多年,在燕王李任权麾下,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当年,也正是此人,率军南渡,偷袭秦军后路,火烧郑州,焚了东征大军粮草辎重,最终让大将军张培贤无功而返。

    此人南来归降,也着实费了赵石一番手脚,明远司,在此事上。功不可没。

    民族大义什么的,其实都谈不上,此人南来,一来是明远司之功。二来呢,此人长于金末,乡邻友好,受尽女真欺压,对异族有着天然的仇恨。

    不过。河北这样沦于异族多年的地方出来的人,也谈不上什么忠诚。

    若是没有大秦,此人很可能便会降了蒙古,成为蒙古人南征之前驱,另一个时空当中,也确实如此。

    不过,一旦有了选择,张柔这样的人,也不会甘心为蒙古人效力,南来投秦。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此人崛起于乱世,乃正经的草莽豪杰,气度非凡。

    见了赵石,并不如何窘迫,干净利落的一个军礼下去,开口便道:“末将见过大将军,闻将军之名久矣,今日终能一见,虽死无憾矣,可惜。此次南来,未能亲执李任权,献于将军,不然的话。定能博将军一笑。。。。。。。”

    瞅着这条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河北汉子,赵石暗道,从纷纷乱世当中杀出来的人,果然和秦军将士,多有不同。

    也许,给他个机会。据地称王,也不过等闲事耳。

    草莽豪杰,看似豪爽,却心多诡诈,翻脸无情之处,和吃饭喝水一样便宜,今日忠于你,明日便可能忠于他人。

    用其才,而慑其心,让其舒展筋骨,却以锁链加之,才能用的好此类人等。

    所以,赵石并未如其他人般,对这个降将多有勉慰,而是点了点头,道:“确实可惜了些,李任权此人,本为我大秦叛将,还曾联结金狗,行刺于我,今日有幸,还能得见此贼活于世间,异日当能亲手斩其头颅,以消心中之恨,不幸在于,你却未能全我夙愿,不然的话,当有大功加身。。。。。。”

    降人最是敏感,张柔听了这个,心中难免忐忑,因为根本琢磨不清,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激励,还是警告,是感慨,还是另有所指?想让他张柔再围燕城,擒李任权,以为投名之状?

    不过,张柔南来,也并非没有准备,大秦强盛,兵多将广,在河北,他是有些名声不假,但到了秦地,他心里也着实没底。

    未能将李任权的人头献上,确实有些遗憾,但也不是没有其他东西补足。

    比如说,他手中就有一张详细的河北山川地势图,燕城布防,也在他胸中,河北各部人等,他也再熟悉不过。

    换句话说,很好的带路党,也是降人最重要的一个作用。

    而能这么快见到名传天下的北地魔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