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尾声(二)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尾声(二) (第2/3页)

晋国公府,早已人去楼空,据说,数日之前,晋国公府家眷,便都陆续去城外游玩了。

    这些年大将军赵石韬光隐晦,确实让人难生什么防范之心,即便是骤然出京领兵,也没人过于在意他的家眷。

    毕竟,大将军赵石的家眷,在长安定局已经十几二十多个年头了,从没有事故发生。

    即便是当年的长安之变中,大将军赵石的家眷,也未曾出过长安地界,真真是令人“放心”的很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人家跑的那叫个干脆,事后查看府中各处,连晋国公府的库房,都搬了个精光。

    那许多东西,竟然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运走的,又都运去了哪里。

    而且,事发之后,明远司主事赵飞燕和他的一众心腹,也不见了踪影。

    成武皇帝陛下暗自心惊之余,也直想破口大骂,这厮跑的还真干净,却不知留下了多少烂摊子,等人去收拾。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细枝末节。

    这两个君臣,其实都明白,此次一别,怕是再无相见之期了。

    便如赵石信中所言,全了这场君臣之义,兄弟之情。

    皇位在前,赵石并未伸手去取,而成武皇帝,也未大动干戈,将赵石留下的痕迹清除干净,更未想着,派兵将这厮捉回来,治罪砍头,以绝后患什么的。。。。。。。

    总的说来,君臣二人,从始至终,言行如一,古往今来,世间罕有。

    不过,赵石的家眷却也并没有走的那么干净。

    几个月之后,种七娘带着儿子,以及赵石长女**雀,施施然回了晋国公府。赵石庶长子赵君玉,在成武十七年,回京述职,调任秦川南路布政使。年纪轻轻,便成了封疆大吏。。。。。。。。

    种七娘一直居于长安,终老于此。

    不是她舍不得长安的繁华世界,而是她出身种氏一族,到底受了族中羁绊。远不如其他人来的那么洒脱。

    同时,她也是大秦有史以来,第三位女性大将军,一直把持着羽林中郎将之职,直到其故去,羽林中郎将一职,才被朝廷削去,不再设此武职。

    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靖佳大长公主,也没出走。

    其实。这才是皇帝陛下最为担心的事情,直到亲耳听闻,大长公主还安安静静的呆在公主府内,才算安下心来。

    靖佳公主,他的姑姑,自母丧之后,皇帝陛下对于这位常年居于宫外的姑姑的感情,后宫嫔妃,谁也及不上。

    若是也没了踪影,连皇帝陛下自己也不敢保证。不会派人向北追下去,将大将军赵石的家眷,都给捉回来了事,管他什么君臣之义。兄弟之情呢。

    赵石妻妾之中,留下的也并非只一个种七娘。

    惜红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儿子任上,跟随种七娘回转的,还有一位陆氏夫人,后来居于晋国公府中,很少有人再能见到了。

    后来。名传天下的陆氏琴书,便乃其人遗作。

    诺大一个晋国公府,只剩下了几个妇孺之辈,冷清的很。

    但京师之中,却没谁敢欺上门儿去。

    因为逢年过节,晋国公府依旧门庭若市,宫中赏赐从来不会落下这一家,晋国公旧部入京,也从来不会过门而不入。

    不管主人接待不接待,都会送上拜帖求见。

    人走茶凉这一说,用不到大将军赵石身上,因为大将军赵石还活着,余威凛凛,可泽百年。

    也许有人会在私下埋怨,大将军太过无情,撒手离去,一点不顾念众人将身家性命托付于其人的情谊,也顺手将众人置于了不测之地。

    但那最多最多,也就是暗自牢骚两句,敢当着旁人之面说出来的,是一个也没有。

    反而,许多人都是有愧于心,将大帅逼得远走塞外,再无人能于朝堂之上,为他们遮风挡雨了。

    不管怎么说,反正晋国公府,自大将军赵石去后,却还是长安城中,最为特殊的一处所在,百年之后,也不见得有人敢于在这家门前放肆。

    大秦成武十八年,重新安定下来的大秦,再启战端。

    集河南,河北,河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