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三十三章 双胞萝莉控

    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三十三章 双胞萝莉控 (第1/3页)

    洋转发的电报毫不停顿,第一时间就到了京师的总理门。当日在总理衙门当值的正是军机领班世铎,饶是他多年养成的宰相城府,拿着这份北洋转发,徐一凡单衔奏事的电文,也吓得跌坐在炕头上面,捧着滚烫的茶碗,呆呆半天,说不出话儿来。

    等世大军机缓过神来,顿时就暴跳起来,一叠连声的下令达拉密章京们分抄电报底稿,准备一份儿报光绪,一份儿给老佛爷。他也来不及找什么人商量了,给北洋回了个电报就袖了稿子直奔颐和园老佛爷住处。朝鲜这事情,的确是闹得塌了天了!

    就算徐一凡勉力重新将天补起来,但是这后续震荡,各方善后措施,就不是能够轻易措手的!最了不得的还是,这会不会引发大清国和东洋人开仗?别人不知道,世大军机可是明白,眼下这大清国是处处漏风走气,仗实在是没法儿打了。虽然东洋小矮人不比西洋毛鬼子,可能不打就不要打,眼前就是老佛爷万寿。这安稳体面可是第一要事!

    可是事儿闹到这个份儿上,到底会不会打仗,可不是他这个军机领班大臣说了算!

    世铎前脚刚走,朝鲜的消息就传了出去。北京城地面儿这么邪,就没什么能藏得住的消息。不管是小达拉密满汉章京,甚至是总理衙门的司员苏拉,都赶紧的奔各处有力人士那里通传这个消息,让大家心里有数,问起来也有一个因应的法子。这个也是大清的官场惯例。世铎懒得管。也没法儿管。

    慈禧知道了这个消息,京师里面地其他军机,有力地满王爷。各部衙署,都先后知道了。再过一段时候,简直就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传到后来,其实也就一句话儿。东洋人在朝鲜藩国生事,荣禄***夹着尾巴逃跑,汉城都给东洋人占了。还好大清有个徐大人,带着禁卫军简直是缩地成寸的千里之外奔到汉城,把朝鲜国都抢了回来!还把东洋鬼子打了个稀里哗啦!

    挥师千里,平定一国地功绩,放在哪朝哪代,从嘴里说出来也是光彩照人!

    百姓们,小读书的,中下层的官吏们说起来那是意气昂扬。民气如潮。浑没把东洋小短腿儿放在眼睛里面。可是在真正负有责任,知道一些内情的大官儿,各国有心人眼里,就知道这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了。

    这牵涉着东亚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在东郊民巷地各国使馆也顿时翻动起来。洋人们都立刻行动,京师的总理衙门。东郊民巷的日本领事馆,还有作为大清外交头号人物的天津北洋衙门,都成了他们关照的重点。朝鲜方面,现在文报不通,不少西洋领事馆现在都去电给天津的使领馆,让他们快点派人搭船去汉城,打听方方面面的消息。

    朝鲜李王和闵妃,现在是不是还在位?

    汉城局势,到底是由清国掌握,还是由日本掌握?

    日本此次行动,到底是由政府主持,还是一次意外的事件?

    中日天津条约在朝鲜达成地平衡,是不是已经由日本单方面打破?

    这些问题纷纷的发出去,在各方面传来的回答都是无可奉告。日本公使馆也并没有得到政府方面相关训令,也一个个都恼羞成怒着呢。看来又是一些非常马鹿的家伙绕开政府,在朝鲜想造成即成事实!

    京城当中,车马奔走如龙,人人口中,传来传去地都是徐一凡这个名字。直到现在,徐一凡才是真正儿的名动天下,各国也开始关注起这个一路行来,到处都是血火相伴,在大清政坛冉冉升起地政治新星。

    至于荣禄,现在人根本就没心思提起这个名字了。

    大家都在等着徐一凡进一步传来的消息。

    了解了内情,才好交涉,决策,调整,博弈,抗议,威吓,交易…………甚至推卸责任,争夺好处,升官发财…………

    可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面,不管这里如何声嘶力竭的询问,徐一凡那里都是杳无消息。朝廷连电北洋,要北洋迅速放船朝鲜,速派大员查明朝鲜情况回报朝廷。北洋也是有些死样活气的,总说情况不明,不得轻动,东西洋现关注朝鲜局势,擅自轻动,恐激化形式。还是等徐大人回报一切才好措置。

    这徐一凡,到底又在干什么?

    ~~~~~~~~~~~~~~~~~~~~~~~~~~~~~~~~~~~~~~~~~~~

    徐一凡在汉城,也并不是过得太轻松。

    一个国家的都城抢下来了,可是他也在朝鲜从北到南的杀了一溜够儿。现在朝鲜中枢基本瘫痪,汉城遭了劫火。他现在干的差不多就是后世麦克阿瑟在日本干的活计。恢复汉城秩序,重建朝鲜政府,四下安民,还要一只眼睛盯着还闭门自守的日本公使馆。他这个大脑中枢到了汉城,身子禁卫军主力还丢在几百里外的平壤!这态势也要赶紧调整,主力要集中到汉江来,维系住汉城平壤之间的核心交通,还要让事态不继续激化下去,引起甲午战争提前爆发。国内那里,还眼巴巴的等着他回报的最后消息…………

    一个人劈成三瓣儿,大概就能干好他手头的活儿。人才啊,十九世纪最缺乏的,最重要的,也还是人才啊!

    虽然心里抱怨,可他还是干得兴致勃勃。一个国家匍匐在他的脚下,这种成就感和推动力,对于他个人,甚至到他初步形成的团体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徐一凡的事业,到现在才可以说是真正起步。大家都明白,经此一劫,徐一凡在大清。甚至在东亚。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朝鲜的李王和闵妃,他都觐见过了。这对朝鲜最高公母,对徐一凡地客气。那简直是没话儿说了。徐一凡什么要求,都是连连答应。徐一凡塞给他们地致总理衙门和理藩院的电报底稿,他们是马上接受,答应一字不改,经过正式渠道,用宝之后发出去。对汉城和平壤军管。也立刻答应,当即正式授权——不授也没法儿,现在他们的安全,还要徐一凡地禁卫军保护呢!更别说在平壤,徐一凡替他们平了东学党之乱了。朝鲜现在谁是话是人,用屁股想也明白。

    关于朴泳孝的议政大臣身份和政府,双方倒是一拍即合…………徐一凡需要工具,而李王和闵妃手里也实在是没人了。新旧大臣。没跑掉的几乎都给杀了个干净。再加上朴泳孝这家伙对李王闵妃也是有擎天保驾的功劳,现在这个家伙就是名正言顺的朝鲜议政大臣。李王老子大院君被他

    事儿,也只有大家都捏捏鼻子不去想啦。

    朴泳孝这工具倒也得力,他也知道自己小命在谁手里攥着呢。简直是徐一凡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搭起政府地架子。一些原来只是小吏的家伙,在大乱中只能守在屋子里面发抖。这个时候都给硬拖了出来,本来以为小命不保,结果却给安上了这个大臣那个府君的官衔儿,拿着官封诰书一时只懂得发抖。

    其次就是召集流散的旧军和警察,重新恢复秩序。这个在街头四下巡逻的禁卫军的支持下,也很快达成,汉城本来就已经半空,恢复秩序也不如何为难。老百姓们看着枪声不响了,也犹犹豫豫的开始回来。

    最后就是掌握朝鲜的经济命脉,这个国家百年积储,再喊空虚也是有点底子地。从金银储备和粮食储备,都是府库大开,完全转到禁卫军手中,四下贴着的都是禁卫军的封条。死去那么多大臣,他们的家底在短短地一两天暴乱当中也不可能被烧空抢空,都是完全军管。这事儿徐一凡注意了去让朴泳孝做,抄这些死老虎的家当。哪些可以抄干净,哪些还有点余脉不能得罪狠了还要合作。他不知道,朴泳孝这些朝奸可明白啊!再说了,让军队沾手经济上面地事情,在清廉的也要腐败一把,他可没幻想自己手下觉悟那么高。让这些朝奸经手沾沾好处,这也是利益共享,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意思,反正他不怕朴泳孝瞒了大头。这家伙还要小命呢!

    …………这样算下来,自己还很有赚头?不管这个赚头是不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破坏性的掠夺上面,是不可重复的特例。可是毕竟是大发洋财啊!

    当太上皇的感觉真好啊…………

    可是,真正头痛的还是日本,还有他们后续的态度。而日本公使馆,始终重门深锁,墙头四处,伸出来的都是步枪黑洞洞的枪口。除了偶尔的口令声音,这些退回了巢穴的野兽,寂静无声。

    —

    而楚万里,已经被他派出去交涉去了。

    这个时候的徐一凡,才结束街头巡视回来,就守在原来大院君所在宅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