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二十九章 不宣而战(求月票)

    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二十九章 不宣而战(求月票) (第3/3页)

    听楚万里抱怨兵不够,站在人群当中的徐一凡只是淡淡一笑。他借六营兵给北洋水师,底下人不是没有抱怨。就连一向大大咧咧如楚万里,都差点当面抗议了。原因无他,以万余战兵困守平壤,对着的是优势敌军。

    兵凶战危,来不得半点玩笑!什么奇谋计策,归根到底都是弄险,军事上面,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充足地兵力,良好的训练,

    物资,对敌人形成优势。紧要关头送走三千多人,千余最有战斗力的禁卫军第一镇官兵,真是有点那个什么。

    楚万里抱怨完,看徐一凡不动声色,也懒得多说,摊摊手:“大人,兵力实在不够,到时候也许就只有指望淮军能替咱们守着东面了。那里山地多,压力小一些,咱们正面依托阵地,抗击杀伤日军,拖下去就是胜利…………不知道淮军能剩多少,一路退到平壤来?”

    言下之意,禁卫军官兵,对于淮军在汉城地战事都不看好得很。淮军崩溃,只有沿着陆路朝北退,现在不少人就打着收编淮军溃兵的主意呢。

    徐一凡摊摊手,自从邓世昌他们离开之后,他又显得沉稳了许多:“这我哪里知道?计算这些战场上面变动的数字,都是你们总参的责任,我只要结果…………诸军皆败,而禁卫军在平壤稳守不退,大量杀伤日军!”

    楚万里哼哼唧唧地:“说得轻松…………”

    徐一凡也没理他,这小子绝对属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种。要不是看他能干,初步成立的总参居然支撑着将这次动员有条不紊的完成了,非治治他那臭嘴巴不可!他转头看着孔茨,老头子视察阵地以来,一直脸有忧色,不时地和自己同胞交换一个眼色,有时还轻轻摇头。

    “孔茨先生,怎么了?”说起来,整个禁卫军,唯一经历过大规模近代化战争地,也只有这些普鲁士洋鬼子而已!徐一凡别人地建议可以soso,这些拿着他大薪水的普鲁士顾问地意见可不能不重视。

    孔茨淡淡一笑:“徐将军,既然是战时,还是称呼我为上校吧…………您的麾下所构筑的防御态势,选择的阵地都是无可挑剔————这些我都陪同楚将军去现地考察过了,无论是封锁大同江口的,还是屏障平壤正面的。阵地位置极好,构筑的工事也极其坚固,像是这种铺设纵深铁丝网,布设地雷,挖掘成体系的壕沟,设置土木混合的机关枪发射点,安置下绵延的鹿障碍物…………这种筑城防守的方式,我觉得都值得欧洲强国的陆军学习!”

    徐一凡尴尬的一笑。他把自己知道地防御概念全部堆上去了,就差学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构筑起贯穿平壤山地的地下长城坑道工事————如果他人力时间够,还真说不准。总参在结合了他的意见,计算了物资和人力之后,除了动员部队,还征发了大量的朝鲜民夫,尽可能的构建起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老头子夸了他。不过看他脸色,后面还不知道说什么呢。

    “…………就算是德意志帝国的精锐陆军,在不付出足够地人命,不打残废几个军团。不调集足够的重炮,都难以攻破阁下的野战筑城要塞体系!这一切,我都怀疑凭借日本帝国的薄弱国力,能不能拿出来!

    …………可是。防御不能带来胜利,进攻才可以。对于再坚固地防御体系,只要转变进攻方向,转变进攻重点。总有绕过击破的可能。而徐将军真的想取得平壤附近的会战胜利,必须掌握更多地兵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您这样设置坚固防御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大清国地后续兵力战略展开。那么鄙人无话可说。要是不是。鄙人还是建议,阁下设立好后退阵地…………做好撤退的准备!”

    徐一凡默然良久。最后只是淡淡一笑:“孔茨上校,在朝鲜,我不仅仅打的是军事仗,更重要地,还是在打政治仗…………感谢您提出地宝贵意见,还望以后继续提出。这一切,我都会注意地。”

    孔茨奇怪的注视着他,最后才是一叹:“真难以想明白你们东方人地心思!还是一个单纯的军人比较自在啊…………作为个人,我是衷心的期望阁下取得胜利!我们的退休金,还指望着阁下的慷慨呢!”

    徐一凡只是笑笑向孔茨示意,这场战事,不仅仅是两国气运的消长,也是大清国内政治版图变动的滥觞…………可是这么复杂的事情,怎么能指望一个外国军人明白?

    想想自己也是,在一场战事当中,要背负的事情那么多。无一不是需要殚精竭虑竭力经营的事情…………可也就是这样的道路,才能把一个人的智慧本事全部逼出来。在他还是一个废柴小白领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想过,他可以想那么深,做那么远,将心机用到如此的深沉!

    原因无他,这条道路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从山头向下望去,眼前就是波光粼粼的黄海,由黄海延伸过去,就是海,海洋的尽头,就是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大清。

    山川田野,高山大河…………还有这么壮阔的历史,这么多的人物。

    既然来了,他就不会错过!

    蓦然之间,他似乎听见的一声炮响,还有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喊声音,从最远处响起。他猛的转头向南面望去,除了大海还是大海。回顾四周,几千名正在忙忙碌碌的军官士兵民夫还在紧张的工作,参谋人员还聚在一起低声讨论争执。那几个德意志顾问正信步考察已经接近完工的工事,顺便欣赏这大同江口的夏日风景。

    这炮声是他的幻觉?

    他死死的看着南方海面,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如此肯定。

    不,那是甲午之战已经开始的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