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八十七章 出发·祭奠(第四卷完)

    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八十七章 出发·祭奠(第四卷完) (第2/3页)

徐帅写信,并不是敢怠慢诸君,信一写完,复生兄就就道了,各位来送,足感盛情。”

    听到谭嗣同在给徐一凡写信,不开眼的还在善颂善祷这哥俩交情好。对当下局面知道点的都赶紧让开了些。徐一凡和朝廷不是一条道,这稍微有点脑子地都明白。谭嗣同以此等身份,朝廷一召就起,他如果留在两江,徐一凡还能亏待了他?这等混水,一边是威震华夷地大帅,一边是朝廷。夹在中间一个不好就是粉身碎骨。不少有点地位的还微微后悔,他们还要在两江左近讨生活的,这么大张旗鼓的来送谭嗣同,万一那位二百五大帅记了仇了怎么办?

    毕竟谭嗣同此去,是打了这位大帅的脸!

    外面热闹。\\\\\里头却是安静。

    上海道和上海关道算是送行的地主,这个时候都在低头喝茶,一句多话不说。他们就是一传话的,夹在这当间儿也算为难了。那大帅指顾间就要开府两江,上海就在他地马足之下,特别对于官衔全称是分巡苏松常太等地兵备道地上海道台来说,徐一凡是他顶真地上司。这个场合,说什么都是错。干脆就当木头人。

    室内坐着七八个人,都是谭嗣同地至交,多是他要带到北京去,引见给光绪的人才。大家静静坐着,不时交换着眼神。谭嗣同却伏在案头,一身白色长衫,奋笔疾书。

    整个内厅,只听见笔尖掠过宣纸沙沙的低响。不知道过了多久,谭嗣同终于写完,满意的搁笔。拍拍手:“来人!”

    在门外伺候的随从默不作声的过来。谭嗣同将那信交给他:“拿到电报局发了,发到辽南锦州,徐一凡徐大帅亲拆,快去快回吧。”

    随从正准备要去,座中杨锐站了起来,他也是谭嗣同在上海这段时间的至交。看起来四十出头地年级,他在张之洞幕府当中混过,官场经验,在座诸人当中最深。他看着谭嗣同:“复生兄,何必非要去一封信?不声不响。走了也就完了。和徐帅,将来不是没有往来,何苦如此呢?”

    谭嗣同一笑还没有说话,坐在角落一人已经冷笑道:“行大事者,正名为先。顾交情,不在这个上头!钝叔兄,两江幕府也是大有为之地。兄大可留下。”

    此人一口广东口音。又尖又快,细看其人。却其貌不扬,肤色黝黑,满脸的刚愎神色。

    杨锐瞧他一眼,怒道:“康南海,我最瞧不得你这个!就你是圣人,我们是小人?复生兄与海东徐帅义托兄弟,又不是仇敌!复生兄北上,我是最先赞同追随,轮不到你说话!”

    说话的人是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论起功名,算是个秋风钝秀才。学问在广东一带,却是有些名声。胜在口气大,敢出狂言。当年谭嗣同被逐出京师,他在广东就已经去信订交。谭嗣同主笔上海,他也带着学生过来追随。一颗心是极热切的。在上海也很做了几篇文章,特别是新学伪劲考,更是耸动一时,人人侧目。杨锐对他的评价就是好出狂言者,必有热衷之心,也无有不败事者。谭嗣同却笑着做他们之间的解人,说国事如此,不危言耸听不足以破此闷局,康南海也是心切国事。

    谭嗣同此次北上,他是鼓动最热的。更请谭嗣同表明态度,自立旗帜,引一时之潮流。徐一凡不过是一杀伐之才,革故鼎新,还是要靠他们读书人!名不正,则事不立。如果不表明一个立场态度,别人还以为你是徐一凡派到京城的代表,如何能让朝廷取信,如何能让士子归心,如何能做一番大事业出来?

    看杨锐动了意气,康有为也挑起眉毛要开口。谭嗣同笑着拦在他们中间:“都是同道中人,有什么好争论的?”

    他拍拍手,挥手让那随从拿信出去发:“传清兄,和我没什么的。他毕竟还是朝廷地大帅,大家都是想着这个国家好。我信传清兄,此次去信,也不过是告诉他我此去将不计成败利钝,将胸中所学,全部都倾出来。国事如此,再不可闹什么意气,朝廷就算刻薄了传清兄一点,也不过当初奸臣当道,现在圣君正位,还有什么看不开地?我请传清兄京门一晤,放开怀抱,朝廷必然不会忌他的。如果他不去…………也没什么,兄弟两个,各走各的路吧。我相信自己走的,是条正路。现在国家,再也乱不得了!”

    “说得好!”康有为激动地站了起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在我辈身上!徐一凡,一鹰犬耳,又如何有此才具?能用者则用,不能用者,复生兄正该早早划清和他立场!到时候保他一个富贵,也算是全兄弟之义了!”

    谭嗣同默默听完,一振衣袖:“去休去休!此去多难,然则读圣人书,所为何事?此身不过臭皮囊。丢开便罢!”

    几个书生一起站起,脸上满满都是悲壮神色,大步的就走了出去。

    走在最前面的,正是白衣胜雪的谭嗣同。

    上海道和上海关道也都起身长揖恭送,抬头对望一眼,却都是苦笑。

    公元一**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谭嗣同应召而起,鼓舟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