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卯上了

    第七百九十八章 卯上了 (第2/3页)

说到北魏杀母立子,张太后摇头说断绝母子天性,断不可取,外头就传来了一阵说话声,紧跟着,帘外就有年长宫女低声禀报说:“启禀太后,仁寿宫外东厂提督太监陆公公叩宫门请见,说是有要紧事禀告。”

    “可曾奏过皇帝?”得到否定的回答,张太后更是眉头大皱。她连临朝称制也不动心,自然更不喜欢别人动辄越过皇帝走门路到自己面前,当即淡淡地说,“告诉他,有什么要紧事先去对皇帝说,用不着上仁寿宫来。”

    门外那宫女犹豫了片刻,随即压低了声音说:“太后,陆公公言说,事涉太后,不得不僭越先报仁寿宫。”

    事涉太后四个字非同小可,因此朱宁闻言,立刻转过头去看张太后。见其果然是面色凝重,她便站起身说:“虽说不合规矩,但若是事关重大,不妨破例,太后是否要见他?”

    踌躇良久,张太后终于点了头,又召了宫女进来为自己换了一身见人的衣裳,见朱宁收拾好了书要退出,她又迟疑片刻就开口说:“你也换一身随我出去瞧瞧,若是真有什么大要紧的,你就和他去见一见皇上。我和皇上母子一体,没有我知道却瞒着他的道理。”

    仁寿宫前殿已经熄灯,张太后不愿意再点灯惊动,就在寝宫前头一间小厅堂中见了陆丰。见他并不像其余高品太监那样服飞鱼,而是一身寻常的葵花胸背团领衫,头上是乌纱帽犀角带,规规矩矩地行礼拜见,便少了两分夜里被打扰的恶感。然而,当陆丰说出不得不连夜来见的理由时,纵使深沉如她,一瞬间也不禁为之色变。

    “此前御史频频上书,皇上至为恼怒,小的就吩咐锦衣卫查一查那些御史。锦衣卫此前查到,有一位御史的家仆曾经频频前往东城一座小饭馆,而那里恰是宫中宦者最常前往的地方之一,便派人在那里监视,发现有人给那位御史的家仆传递消息,说是太后最重嫡庶分际,皇上因皇长子降生赦天下免钱粮,此事太后极其不满,又觉得孙贵妃恃宠生娇,于是不想这么早立储君。所以,这些御史上书正名分名尊卑,正是太后心中所想……”

    砰——

    一旁侍立的朱宁已是又惊又怒,听见这一声,就看见张太后重重一巴掌拍在扶手上,一贯淡然不惊的脸上满是森然怒色。情知今天的事情绝对非同小可,她不禁眼望着底下这个从永乐朝就坐稳了东厂督主位子的大太监,心中猜测着他究竟是怎么会留心到的那一茬。

    尽管心里异常恼怒,但张太后须臾就冷静了下来,眼望着朱宁淡淡地吩咐道:“晚上皇帝去永宁宫探望过孙贵妃,恐怕这时候无心早睡,也不会去东西六宫。阿宁,你和他去一趟乾清宫,把事情对皇帝禀告明白。你规劝他,御史是言官,道听途说就上奏固然有错,但让他也不要一时气急做出什么过头的事情来。太宗和仁宗皇帝留给他的那些老臣,凡事多商量。还有张越,都已经回来了,该授官的授官,不要让人闲着。”

    底下跪着的陆丰知道,张太后这是在避嫌了。尽管是母子,但对于某些大事情,张太后纵使是在文武群臣中拥有莫大的影响力,她也不会轻易出手,更不用说这次还涉及到了自身。然而,他连夜来报,却不是为了让太后摆出这么一个态度,因而连忙碰了碰头。

    “太后,皇上遇着今天的事情正在气头上,乍然得知这消息,恐怕就连郡主也难以规劝。事出蹊跷,您若是全然不理,小的却生怕有人构陷生事。如今往乾清宫禀报虽是太后一片苦心,但难免被人曲解,不如太后委派一个妥当的人和小的一同协查此事。”

    朱宁自知朱瞻基虽待自己不薄,有些事情也能劝得了,但这件事情她却自忖没有任何把握,因此听陆丰这么说,她也忙点点头道:“陆公公所言也有道理,今日皇上急怒之下就差点把人下了锦衣卫诏狱,若得知此消息,只怕都察院更不得消停。都察院御史从来都是天子信臣,若因此权威声望一落千丈,绝非好事。还是先悄悄查明,然后再禀报皇上更妥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