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章 不是火药桶,胜似火药桶

    第八百八十章 不是火药桶,胜似火药桶 (第1/3页)

    第八百八十章 不是火药桶,胜似火药桶

    腊月三十这天的朝会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是一个仿佛随时会炸开的火药桶,恰恰相反,原本只是口耳相传尚未证实的几个消息在朝堂上正式宣布了出来,让上上下下的心情为之一振。无论是鞑靼太师阿鲁台麾下几个小部族的归附,还是南边的麓川形势转好,广东布政司的广州府和琼州府等数个州县,一年三熟,稻米产粮比从前增加了一倍……总而言之,仿佛除却京师,整个天下正是好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原本就只差一个火星的火药桶终究是火药桶,当那个火星真正迸发出来的时候,朝廷一下子就炸开了。其一是来自南直隶的于谦上书,上头详详细细罗列了南直隶几个最大州县的田亩数目;其二是杜桢请定宗藩更替新法;其三是张越上的武举法。一时间,朝中为之大哗。本以为置身事外的文官们在得知了那本新制鱼鳞册上头的细目时,作壁上观潇洒看虎斗的心思全都化作冷汗出了。

    震惊既然过了头,这一日的朝会便草草结束了。腊月三十的朝会素来不议事,只是将各部院以及天下各处的题奏拣要紧的在朝会上宣读出来,同时也会宣布各大诏令,也就是变成了一个会发声的布告板。于是,当静鞭鸣响散朝之后,众人鱼贯走过金水桥,又出了午门,这才按照彼此的派系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窃窃私语,不时有人神态复杂地往回看去。

    今天,又要开廷议了。

    相比前时预备迎驾的那一次廷议,今日的廷议自然是人头济济异常齐全,却没有了之前从权出场的武臣,清一色都是大红官服的文官,前头的补子不是仙鹤锦鸡就是孔雀。内阁以杨士奇领衔坐在东头,六部以蹇义坐在西头,而居中的位子上则赫然坐着皇帝。只是,相比朝会上的面无表情,此时的朱瞻基明显露出了不加掩饰的疲惫之色。显然,年三十还要议事,再加上仁寿宫张太后正在养病,他的心情很不好。

    所以,当廷议未久,座上部阁众人须臾就争执不下的时候,他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了。杜桢所言宗藩之事,有人认为不合祖制,有人认为太过严苛,有人认为操之过急……可以说就连杨士奇蹇义,也不敢轻言赞同。张越所言武举和文举一样,设乡试会试,悉如文科例,罢巡按御史监考,以兵部及都督府并试武略技勇,自然又有人指斥武举制度乃是太祖皇帝所定,怎可轻言更改,更不可让武人参与其中。

    然而,大多数人真正在意的,却是于谦所呈的鱼鳞册,那上头的斑斑新墨在点着烛火却依旧幽暗的精一堂中显得格外刺眼,几个大员频频往皇帝身边捧着那本鱼鳞册的王瑾扫去,想说什么却又有些忧心忡忡。

    十几个人中,有张越这样出身豪富的,有夏原吉这样朴素贫寒的,有像杨士奇这样重振家业的,有像杜桢这样只是小康的,但大多数人都有田产,不过是多少而已。于谦的题奏当中,松江府昆山一富户拥田五百顷,多半是邻近平民投献,只因为他有一个考中了举人的儿子;太仓州一区区致仕县令,就用种种手段霸占富民田地数千亩;松江知府,在任三年,累计收受众人孝敬田地三千亩……也不知道于谦是用什么法子打探得这般清楚,但既是写在题奏当中,谁敢不信这个以刚正闻名的都察院巡按御史?

    “于侍御所奏触目惊心,扬州府一府便是如此,更何况天下其他地方?”于谦算得上是杨士奇的学生,人也是他荐给顾佐的,可他此时暗叹其人风骨,却也不得不忧心他这样锐意下去未必有好下场,但很快便打起精神说,“天下田亩厘定势在必行,但单单南直隶这一个地方,恐怕就需要众多人手。”

    “此事宜缓不宜急,于廷益这样的铁骨御史毕竟是少数,需得防着有人急功近利祸害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