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聘请

    第一百三十七章 聘请 (第3/3页)

是胆子。”

    “别丢了本分工作哦。”

    “大人放心,我心里有数。”

    年节快到,宋朝廷本该在12月初10放假,但是今年却有些不同,如枢密院、内阁、兵部、户部全部推迟了放假时间。附近的厢军都被动员起来,在寒冷天气源源不断朝秦凤路运送粮草。

    宋朝虽然抑武扬文,但是对打仗还是比较大方的。有资料统计,北宋大小的战斗平均每场花费在3000万贯左右。国家方针一制定,下面的人就不能再去计较是不是和平比较好,而是考虑要怎么打。从汉武帝来大都君主都认识到,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皇家报也恰巧在这个时间提到了永乐州和灵州两地,对其被占领描写非常详细,重点还说了两地人民在西夏的统治下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皇家报煽动性是很强的,这份报纸很快成了大家街头茶馆议论的话题,而评书先生们也与时具进,开始撰编收复灵州和永乐。不要怀疑,南宋的评书都把金朝给岳飞灭了。yy无极限,不是现代才懂的道理。这听评书不就图个爽字。

    同时,阳平商会宣布,只要王师欲拿回失土,他们将奖赏杀敌有功将士,总计五十万贯。阳平商会同时还承诺,将在边疆开设马快,专门负责传送边疆军士和内地亲人的通信。东京商人组成的松散的东京商会也表示愿意拿出十万贯钱做为死伤将士的抚恤金。

    这几条消息都是在年前十天出的,赵玉看了甚感欣慰。赵玉对蔡京道:“先前多有人上表,要朝廷抑制这些商人,蔡相极力反对,却是有先见之明。”

    蔡京摇头:“回陛下,臣当时所想有所不同。并非有先见之明。”

    “哦?”赵玉道:“说说!”

    “陛下,我大宋历来是募兵制,而所招募者多是失去了田产土地之人。但陛下有没想过,为什么会失去呢?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高利贷。”蔡京道:“臣认为这高利贷利滚利,无异于杀鸡取卵。看宋立国来不下百次刁民暴动,破坏甚大。一来是刁民有人做怪,二来也是因为无土无地,一身债务,活不下去。而阳平钱庄则甚好,借贷千贯,一日一贯之利息。借贷一贯,每日不过一文之息。如果按东京旧时惯例,借贷一贯,一月之后就要还一贯半,两月后就要还二贯七,三月之后就要还四贯三。而阳平钱庄十贯之内,是一年为期。百贯之内两年为期,千贯之内三年为期。有字有据,对社会安定确实有贡献。”

    “还有,去年洞庭湖大水,今年太湖大水,难民超过十万人。而阳平各地产业招募难民工人就占了四万。无疑是给朝廷分了大忧。再者,陛下东南减免税赋,而今说打仗就打仗,还不是因为国库有钱?这和阳平人在外地开场亦有大关系。”

    “恩!”赵玉点头。

    “但是,有利必然有弊。中原本一直以农为主,重商之后必然轻农,各地场业占据良田不在少数。许多地无人开垦,荒芜数年。这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但要遇到大灾年,朝廷无米赈灾,那才是笑话。其次,商多自然吸引多人从商从工,十年苦读不如一场子工头,让天下士子寒心不已。”

    “这好处多,弊端也多。”赵玉叹口气,她想起欧阳说的够砍头的话,欧阳说,念那些书都是废书。不念那些书的人未必就是废人。欧阳还说,不管来哪个进士,不管是管理哪一行,不念圣贤书的人绝对比念了圣贤书的人强。赵玉当时有点生气,但是后来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她的根就是在士族地主那,不会轻易妥协。赵玉道:“这阳平大学开春就要开课。文理教导也有专人负责,听说还请特别聘请了告老还乡的两名太学士做什么……教授。看来欧阳亦是明白这关节所在。”

    “哦?”蔡京一楞道:“这臣倒是不知。”

    “朕也是昨天才知道。他还上表说聘请了太上皇当校长。”

    “啊,这是一石三鸟之计啊。”蔡京道:“一来可让太上皇有处消遣,少些言语。二来,可让太上皇鼓舞文气。三来,在太上皇教导下,大宋文士将出类拔萃。欧大人这么做确实要得。”

    “朕也这么认为,就是这收费似乎高了点。朕看了课程。太上皇所教导的诗、字、画三课,每月十五课,每课一时辰。一年为限,收费三百贯。”

    “钱倒不是问题……”蔡京道:“陛下,不如……朝廷也在阳平大学开课?”

    “什么课?”

    “为官之道。百姓民生,大宋律法,为官清正,兴修水利,固坝防洪等等地方官的课程。朝廷自行派人或由阳平大学找人。每年选派实缺官吏进行几月教导。岂不是善莫大焉?”

    “蔡相之才真让朕刮目相看。”赵玉道:“这派官,一怕贪,二怕无能,三怕懒惰。此事蔡相可派人负责。”

    “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