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第五节 (第1/3页)

    秉承要办就得办最好的原则,许维决定上鼓山书院取经,借鉴点经验来用。

    鼓山书院占地十五亩,由严家免费提供。严家的当家人严孜幼非常看好许维今后的仕途,故听说许维要办书院后便划出一块地给书院,还把自家的精英都送入学堂内学习,以示鼎力支持。

    由于严家宣传得当,故福州城内有许多人前来报名参加学院,三日内便报满了名额,而每日更有络绎不绝的书生来书院观摩见习,鼓山书院也没让这些人失望。

    四大馆及两大学堂让听课之人瞠目结舌,传教士们所授知识乃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书院研究之学风甚劲,往往三日一小辨,六日一大辨,而身为教师的西洋人,也充分加入到辩论之中来,这就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到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再加上有博学多才的戴文正的倾力教导,一时间鼓山书院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事情,都说鼓山书院乃是天下第一书院,所传知识皆乃西洋玩意。

    许维是随着上书院参观的人群一起进入到书院的,也未告知戴文正,便静悄悄地坐于格物馆的不起眼的角落中听戴文正讲课。

    戴文正那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学馆,

    “我大清开科取士,取的尽是些愚腐之士,其所学从无经世之道,只有那不切实际的四书五经经义,凭此何以治国乎!

    诸君当以‘读书当明体达用,徒钻时艺无益’而自勉之,广纳博采众家之长,学那经世致用之学,切务穷首白头苦研那八股之文,枉费心血。

    吾之观点乃是‘取士当先器识,取文亦当无所不收,若以一隅之见为去取,必有弃材矣。’诸君若未能考取功名,也未必是一坏事。诸事着眼于细微处,方外自有学问做嘛。

    好了,闲话少说,转入正题。今日我要讲授西洋之数学理论中二次方程项正解的问题。

    宋元时期的数学家贾宪、秦九韶等,创造和发展了“增承开方法”,解决了高次方程正实根的求解问题,可谓在当时领先了世界,但是对于该方程是否还有其他的根,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则未有结论。

    明清以来,科学研究停滞不前,早已落后于欧罗巴诸国。就单这方程有无其他根解的问题,笛卡尔早百年就提出了著名的结论:

    设有方程,a0xn a1x(n-1) … a(n-1)x a0=0,则1.方程系数有一次变号时,此方程有一个正根;2.方程系数有二次变号时,此方程可有两个正根。。。。。。”

    一旦陷入传授知识的狂热之中,戴文正就再也拔不出来,如痴如醉般滔滔不绝地详细讲着西方先进的数学理论。

    整个学堂里的学生都在埋头做着笔记,唯有一人举动引起许维的关注。此人一不记,二不听,只把双眼不住地打量着整个学堂,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

    许维悄悄移动到此人身旁,小声与其攀谈起来,问道,

    “这位仁兄,你既然来此学堂,缘何不认真听其讲课?”

    那年轻人眼一撇许维,看清其容貌后反倒笑了说道,

    “原来是福建按察使许维许大人,真是想不到您堂堂三品大员,也微服来此听讲哦。福建治学之风如此之盛,还真不可思议。要是朝廷官员个个都如您这般,好学问,少贪赃,这大清朝真要清风一片了。”

    对于此人能晓得自己的身份,许维不由吃了一惊,而后又故意把脸一绷紧,凶巴巴地吓唬说道,

    “大胆狂徒,敢擅议朝政。不想活了吗?”

    那人很是镇定自若,丝毫未现慌张样,依旧不急不慢地说道,

    “许大人,像我这等人也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粒沙,可抛可弃,不会引人关注的。可如果朝廷真如这般对待进谏之士的话,言路必闭塞不堪,恐怕这大清就清不了了。”

    “看来你也是个人才哦!”许维不再继续诘难。

    被许维夸赞后,这人还一点都不谦虚,反倒有些自得地说道,

    “鄙人确有几分才气,可惜朝廷未能广纳贤良,皇上未能慧眼识才。却偏偏信那小丑般的和,并让和把庙堂给搞得乌烟瘴气,实非大清之福,长久下去大清不亡国都不正常!”

    许维听其语,观其人后,断定此子非池中物,便起了招揽之心,发问道,

    “阁下尊姓大名,可否相告?”

    “鄙姓洪,名亮吉,字君直,阳湖人士,来贵省只为访友。听闻福建鼓山书院新开,吾友又未归,故借道而来一探究缘。”

    “来来来,我等二人馆外找个清静地方叙上一叙。”许维热情地把住洪亮吉的左手,牵引着出了鼓山书院,在院外寻了个僻静之处有石墩处坐了下来。

    洪亮吉从江苏启身之前便对福建官场做了个大致的摸底,对许维的行事甚是了解,况且洪亮吉本人也见过许维一面,对他甚是投缘,也很乐意与许维一谈,看看这大清的第一后起之秀到底有何本事。

    “不晓得洪兄的朋友是何人?能得洪兄深交,必是饱学之辈,有空当领我一同拜访哦。”许维笑呵呵地套着近乎。

    “许大人客套了。吾之好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