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节 (第2/3页)

此类。

    公法与富国策。上述学科学完之后,再修西洋诸国律法与富国策。所谓富国策,即农工商之事也。

    教材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版外文教科书;二是中文已有或已译为中文书籍;三是教习自编,如戴文正所撰之书。

    两个书院的学生都是按程度高低被编入前馆后馆,后馆程度较低,前馆程度较高。

    两个书院对学生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分月课、季考、岁试和三年一次的大考。

    徐、郑二人思想不算太古板,但毕竟与那新思维还有点距离,故在这二人的指导下,虽然用的是与鼓山书院同样的教材,可教出来的学生却是两样,但由于革新所遇的种种阻力,迫使许维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策略,也使得螯峰书院的学生在后来成为许党的中坚力量,鼓山书院的学生则在经历‘辰阳事件’后全部退出清廷中枢。

    戴文正给曾之项打了个眼色,曾之项心领神会,扭头示意一个水手举枪放信号。

    只听得一声枪响后,从江岸拐角处又快速驶来一艘船。

    “大人,这便是另一艘新式轮船。”戴文正指点着说。

    许维仔细地看了一下后,怪异地说道,

    “老先生,你学生发明的这船怎么这么古怪,比起中国号来说简直有天壤之别,连个风帆都没有,居然还能前进!我还从没见过这般没有供水手划桨用的座舱!这船体两侧跟半球一样的东西又是何物?”对于这大违背十八世纪造船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船只,许维感到别样的新鲜感,不断抛出疑问来。

    原来这一艘驶来的铁船,远眺而去居然见不到一根桅杆,。船长200尺,宽30尺左右。船的左右两侧各有个像半球形状的物体,不知是何物。中央部分有两个大烟囱。与中国号战船完全不同,最大不同处在于它根本见不到帆与桨,显然并不是靠风力或人力来使得船只行进的。

    在许维的脑海中,依稀记得《宋史》上记载有南宋杨幺起义时,曾经用过类似的车战船。

    杨么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桨轮。桨轮的数目有2个到8个,最多的有24个,每个桨轮上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

    船上水手齐力踩踏桨轮,轮周上的叶片,好象许多把划桨,接连不断地划水,使船前进。

    要使船后退,只要向相近方向踩踏就可以了。为了保护桨轮不爱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岳飞前往镇压时着实也费了番苦功。

    摆在眼前的这艘战舰,若说也是用杨么车船之原理来产生前进动力的,委实就不可理解了。假若船两侧的半球物体就是大转轮的话,也不足以产生推动整艘船前进的动力,要知道这艘船是用纯铁铸造的。

    也有可能是用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所谓的蒸气动力来推动船只前行的,若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