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二章 献计三策

    第两百三十二章 献计三策 (第3/3页)

重九用人如堆薪,后来者居上,难免心底不平衡。李重九也觉得是时候提拔一下,这些老臣了。

    姬川则为东草掾,署理郡守府要事。周旭为祭酒从事,负责郡学,县学之事。刘易为郡主薄,负责钱粮。这一分配三人都是大喜。

    与周旭,刘易他们寒门出身比较,出身士族的姬川,很快就与温彦博站在同一立场。温彦博李重九要想在河北尽快起势,当然还是要借重士族的力量。

    最快的当然是择婚,让李重九尽快确立正妻,但是河北士族一向择婚严谨,一般只在认可的士族内部通婚,后世里崔,卢两大士族甚至宁可拒婚,也不肯将女儿嫁给在他们眼底,形同雹户的李唐皇室。

    所以温彦博想让李重九获得士族支持,只能另需途径。温彦博提了两条建议,加上之前让李重九取涿郡的建议,一共是三策。

    这第二策必须是百姓富足,领内安定。眼下这两年在中原一片乱世衬托下,处于胡汉之地的怀荒镇已堪称大治了。中原越是战乱纷纷,怀荒镇就越是能吸引士族来此避难栖身。以往五胡乱华时,中原士族为了避祸,衣冠南渡,造就了往昔厥田下下的江淮扬州今日的繁华。怀荒镇的繁荣,这一点也是温彦博当选选择李重九的重要原因。

    第三策必须兴盛儒学,温彦博说王道以教化为大务,刑法为辅。李重九问了周旭才知这话是董仲舒说的。这也是董某人一直的理念,为统治阶级培养顺民。李重九兴盛教育,自然是别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大家的共识是,文化的熏陶需一个大环境,百姓知书达理,可吸引士族来居住,否则周边都是粗俗蛮夷,那生存环境就艰苦了。

    而这一点,李重九早已与周旭商量过了,今年在怀荒,御夷两镇,以及各县重设县学,每县五十人,不以门第取人,多择寒门才学之士入学。县学每年考核一次,优良者可直接入郡学,而不第者,入学三年之后,可添入各县就地为吏。

    县学之上再设郡学,取县学之中的杰出人才一百人于郡学就读,三年之后考核一次,优者直入郡守府为吏,最优者则可为行书佐,至于不第者,仍可入各县为吏。

    而郡学,县学之中,教授乃是国子,四门,书学,算学四科,此外每个学生,必须兼习骑射弓马,若骑射弓马优良者,则可为武职。这是李重九不想让郡学,县学毕业出来的学生,都是日后明清读书人那般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样子,而保持隋唐士人尚武进取的精神。

    温彦博对于李重九此举十分赞叹有佳,要知道在地方兴办教育,这点朝廷一直作得不太好,隋朝没有专门的地方学官,每郡只置一名博士让士人学礼。博士不过从九品。至于县学,杨坚还一度将之废除,这点一直遭到下层士人的诟病。(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