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台(第二更)

    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台(第二更) (第1/3页)

    李重九听了杨娥皇这么说,不由拍腿道:“是啊,我怎么将他给忘了。”

    当初李重九与宇文化及大战,就是策反了何稠为内应,让何稠献假计谋骗宇文化及堰水作坝要水淹赵军,结果让宇文化及作茧自缚,反而被擒。

    李重九听杨娥皇提出何稠问道:“你是怎么想到他的?”

    杨娥皇言道:“父皇在世时常说,宇文恺之后就何稠,可只有工部尚书了,所以我一直记的。”

    李重九点点头,疏通永济渠之事,乃是关系赵国的根本。古代开凿运河都是为了用兵所用,如夫差开邗沟,曹操开白沟。

    当杨广雄才大略,开通永济渠,不仅仅是为了征讨辽东这用兵。杨广有着先见之明,修筑永济渠不仅仅是将偏远的河北与洛阳连接在一起,消除地域的隔阂,更重要的是以江南的物力以对于华夏而言,威胁最大北境的游牧民族。

    李重九心知历史上永济渠渐渐淤塞,以至于北方交通愈加艰难,唐朝中期永济渠北段几乎皆废。到了宋朝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宋也放弃了对永济渠的经营。永济渠的放弃,导致洛阳地位下降,北宋故而定都于通济渠上的汴梁,而通济渠又称作汴河,清明上河图上扑面而来的就是汴河上的繁华。

    后元人入主中原,最后定都于北京,要重修修筑运河,此时永济渠早不可再用,元人将原先经由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取直,重新规划河道。不再绕道洛阳,而由北京。通州,天津经过山东直通杭州。这也就是今日熟知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尤其重视河道,还设立正二品的河道总督,专办河运。从秦汉时长安,再到隋唐的洛阳,宋金的汴梁,到最后元明清的北京,中原王朝四代都城的变迁,与此运河都有重要关系。

    所以对于李重九而言,疏通永济渠之事。绝不容更改,否则他处心积虑打下洛阳,就根本没有意义了。

    听了杨娥皇的话后,李重九命人去宣何稠前来。李重九于观文殿接见何稠,观文殿在隋代时为隋炀帝的私人藏书处,隋炀帝整理各种书籍,经过豪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