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洛阳贤王

    第七百四十六章 洛阳贤王 (第2/3页)

食用。

    还可以足够城内百姓所视。 杨暕听薛万述这么说,犹自不放心。不过这一个月来,自己在秘书省那些替自己修史的官员。

    倒是一个个来应卯了,十分积极。 杨暕问过后得知,凡是赵国官吏,每月都有两石半的额外粮食可以支取。

    这两石半的粮食虽吃不饱,但也足够让一家老小不饿肚子了。这些修纂史书虽是杨暕临时请来的,还不算是大赵正式官吏,但是他们也各自得到一份粮食。

    而且不仅仅是官吏,就是城内分别在东市,西市,南市,还有各城门处都设了粥铺,每日施粥,去的百姓都有一碗热粥喝。

    杨暕听了不信,心想自古以来围城,能顾得自己人马吃饱,手下士卒不去劫掠百姓家已经是十分不错了,竟然还有主动将军粮分给百姓食用的事情,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杨暕自己特意还微服作为百姓,亲自去宫门正门则天门那粥铺去领粥。

    在排了两个时辰的队伍后,粥铺的赵军官吏,也不查问你的姓名来历,就直接将一碗热腾腾的粥放在杨暕的手中。

    杨暕喝了粥,这粟米粥还算是黏稠,并非是那种清汤寡水的清粥,这粥喝了至少能垫垫肚子。

    杨暕自己体验后,这才相信,确认城内粮草确实十分充裕。不仅如此杨暕大为感叹起来,在对待百姓,官吏之上,大赵确实作得极好的,李重九真正做到如古代圣贤般,视民若子,仅仅在这一点远远要胜过前朝。

    大赵立国今日,深得河北百姓支持,果然不是没有缘由的。这李重九虽出身寒微,但是因此能懂得百姓疾苦,故而能得民心,能得民心,虽未必能得天下,但也不远了,杨暕不由感慨。

    在经历围城两个月以后,虽说供应有所下降,官吏的月支粮降为两石,城内的粥铺也少设了数个。

    但洛阳城内百姓丝毫不见饥色,城内也是秩序井然,不过杨暕得知近来有些麻烦的事,城内的柴薪不够了。

    杨暕去询问薛万述,薛万述回答说,这算是百密一疏,何况备战的日子,选是夏季,不需要烧火取暖,所以没有准备多少柴薪。

    所以导致洛阳城内柴薪不足,市坊上柴薪已是上涨十几倍。 杨暕对于这件事自是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他亲自至市坊找了商人,商议不得囤货,高价贩卖柴薪,以此取利,并令人从洛阳宫中拆掉一些破旧的宫舍,用这些旧料来顶替城内木柴的不足。

    杨暕这一举动当然得到了洛阳士绅一片赞赏,自从杨暕认真修史后,众人对他都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

    加上杨暕也将不少洛阳士子推荐给薛万述和李重九,让他们中不少人都出仕朝廷。

    杨暕头上又加了一层举贤荐能的美名,昔日的纨绔子弟杨暕,今日已是成为洛阳百姓口中人人称颂的贤王。

    而今杨暕也是四十有许的人,换做当年他在为齐王时,别人称他为贤王,他必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