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挡箭牌

    第七十九章 挡箭牌 (第2/3页)

:“娘娘,我要去一趟嵩山少林寺。”

    “不能啊,”大娘立即说道。

    自从郑朗盘坐默想后,几个娘娘一直害怕儿子产生出家的想法,一听去少林寺,全部吓坏了。她们能烧香拜佛,可是儿子绝不能去寺庙。

    “儿啊,都年关了,你去什么少林寺?”四娘担心的问。

    “娘娘,不是儿子想出去效游,看看这家门口,都成了街市,我怎么学习?”

    话音未了呢,外面就传来一个学子的肥喏:“荥阳学子郑平、原武学子李少然、新郑学子徐中清求见郑家小郎。”

    一来就是仨,还有一个本家!

    “这日子没法过了,”郑朗嘀咕道,还不能不见。

    江杏儿捂住红艳的小嘴唇,偷乐。

    跑到了少林寺,租了一间厢房,过了几天安静的生活。然而外面风声更大。很快,消息再度从京城传来,闻者皆惊。宋朝一代,还真出过不少神童,前面的陈彭年、晏殊不算,后面还有一个更牛的,汪应辰,五岁知书,十岁写的诗词让宋高宗以为一个老秀才写的,惊为奇,召见后才知道是少年,十八岁中状元。牛叉连晏殊都失色。

    这些人都在十岁不到,就以才华出名。

    郑朗十二岁才出名,不算稀奇,可稀奇的是他的过人胆识,宫中那番话容易么?一个老年大臣所能说的,也不过如此。况且在狱中还要悟道!

    许多人觉得很雷,很萌,很晕。

    然后发疯一样传,连瓦舍里的杂剧,都拿郑朗的故事编排。

    前来郑家的人更多。

    一开始几个娘娘还沾沾自喜,高兴哪,儿子有出息了。后来也不胜其烦,刚将茶具洗干净,又来了一批客人,打老远来,至少让人家喝一杯茶吧,要烧茶,沏茶,还在寒喧几句,送走,结果新的一批人又来了,有时候一天能来十几拨人马。

    换谁也受不了。

    郑朗呆了几天,终于要回去,不然到了元旦,还呆在少林寺,那也不象话。回到家中后,看到这场景,郁闷得不行。连老太太都恨上了,想到了老太太,他灵机一动,喊来村中的一个石匠,让他吃了一点苦,连夜刻了一个大石碑,刻好后放在门外。

    第二天,虽元旦即将到来,还有学子登门拜访,可来到郑家门口一看大石碑上的字,呆住了。

    石碑上刻着几行字:

    孟懿子问孝,夫子曰:“无违。”太后、陛下、皇后,乃百姓之父母也。小子乃一介布衣,侥幸得入中宫,太后问,予答,陛下问,予亦对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