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老匹夫

    第二百零四章 老匹夫 (第1/3页)

    第二百零四章老匹夫

    省试不中,第二天依然没有举子离开,难得的来一趟京城,多少会逗留一段时间,况且朝廷又给足了路费与用费。忽然从皇宫里下了一份诏书,让所有举子欢声雷动。

    小皇帝的诏书,春天下过一回,说什么考了多少场,还需获得过省试的资格,或者先帝时的老举子等等,才能获得特奏名考的机会,特奏名也就是指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殿试高中的叫正奏名。

    李淑从贡院出来后,上了一份书奏,很长,议了十件事,国体、旱灾、言事、大臣、择官、贡举、制科、阅武、时令、入阁。其中两件事就讲了科举,一谓贡举,二谓制科,在议贡举时说了,择人太少,数日考覆,难尽其当,数天就考完了,很难从中将所有人才发掘出来。因此建议重新对多次落第的举子另开试考一考,好让天下尽得实才矣。

    说得似乎很对……个屁!

    宋朝不是缺少人才,对人才十分渴望。相反是人才太多了,多的都开始起乱了,对人才不用那么急。本来冗官就成为宋朝的弊端之一,这一大规模的开恩科,就非是小皇帝所说的那样,若那样一届只能录取几十个人,坏不了多大的事,这一开,有可能会录取几百人。事实正是他这一谏,导致这届特名奏多达八百多人。

    这八百多人要全授官的。

    并且每一届都要增加几百人,一个打算在任上活三十年吧,很有可能五千名以上的冗官就此诞生。养活一个宋朝官员要多少钱?

    不谈俸禄,因为名堂太多了,正俸、禄粟、职生、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谦人(仆役)、衣料,有可能细至入微要给奶粉钱与尿布钱、肚兜钱、泡妞的小费钱。比如宰相、枢密使月俸料三百贯,春、冬衣服各赐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一百两,每月禄粟各三百石,谦人衣粮各七十人,每月薪(柴草)一千二百束,每年炭一千六百秤,盐七石……等。因为后面太多,史书记不下去。

    至于地方上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似乎不多哉,只有十两银子,不算过份吧。别急,在后面呢,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皆是国家补贴,够不够多?不急,还有,官府还要供给官员家属的赡养费,对家属补助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满足没有?那就错了,还有,公用钱(招待费),节度使谦使相公者可高达两万贯,并且上不封顶。别急,还有一项,职田,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少算一点,平均每一个朝廷命官一年最少要花掉朝廷七八百缗钱以上,还不包括职田等隐形收入,冗出五千名以上的官吏,意味着什么?皇宫里所有的人不吃饭不穿衣服,也省不出这个钱来!

    其他的十议多是如此,小皇帝偏偏没有看出来,一想是啊,为什么郑家子科举时自己担心,真有很大偶然性的,于是又下了一份诏书,诸科举人应举者,不问年龄,许特奏名。只要考过七次,就可以另考一下特奏名试,实际上做做样子的,只要答案中平,全部会录取。

    这一份诏书下达,举子心情可想而知,自己只考了三次四次,那不要紧,考就是了,有一次考一次,就算三年考一次,七次不就是二十一年,从二十岁考,四十一岁时自己还活得好好的,那么就有做官的希望。

    听到前面的欢声雷动,两小与严掌柜的孙子严荣也从后院跑了出来,司马光好奇地问:“诸位兄台,发生了什么事啊?”

    郑朗这三个小学生走出来,很瞩目的。

    崔家二郎正坐在这里,也谈了谈,也没敢将郑朗指点考官性格之事说出,可其他的两个舅哥全部说出来。诸位学子闻听后嗟叹良久,已经受益良多,仅是指拨了一下,两个舅哥就高中了,这三个小家伙每天带到身边,并且其中两个天赋过人,最后能让郑家子培养出一个什么怪胎,不敢小视的。

    一个举子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司马光道:“王三郎,你看。”

    “国家越加冗费。”王安石摇头。受郑朗影响不小,考虑事情不成熟,可眼光很长远。又说道:“而且规矩一定,以后再想矫正很困难。”

    “王三郎,你们说的是什么啊?”一个举子好奇地问。

    “国家每年养了许多冗兵与冗官,这一来,你们高兴了,冗官更多了。”王安石不客气的说道,一时半会郑朗也磨不掉他的锐气,况且郑朗也不想磨掉他的锐气,包括司马光的腹黑,何必要磨?只要矫正他们的思想,那就很好了,让王安石不锐利,让司马光不腹黑,那成了什么?

    诸位举子不作声。

    然而许多举子很汗颜,你们这才多点大,研究国家的国政做什么?果然是能将范讽说得痛哭起来的牛人。

    司马光低声在王安石耳边道:“点到为止,不能多说,毕竟千万举子受益,若因为你一言使陛下将诏书收回,会有几万举子痛恨省元,我们还是学习观摩啊,这时候别惹事。”

    “是,”王安石不作声。

    两小不说话,诸位举子又再度高兴起来,高谈阔论,刚才王安石的话多少给大家留了一些阴影,没提开恩科的事,可谈的事多啊,比如京城的八卦,或者诗文歌赋。就在这时候,三十几个大哥闯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揪住了一名店中的伙计问:“蔡州崔知州家的三郎在何处?”

    三舅哥茫然地站起来道:“你们找我有何贵干?”

    领首的家丁来到崔全忠面前,瞅了瞅,问道:“你就是崔全忠。”

    “正是,”崔全忠看着这个家丁,一脸横肉,嘴上长着狰狞的络腮胡子,两个大膀子估计比自己的大腿还要重,就象一个大铁塔一样站在眼前,说话都有些不利索。

    家丁也看着他,果然不错,长得细皮嫩肉的,小模样比娘们还要干净,但不能弄错了,问边上的举子:“他就是崔家三郎?”

    “是啊。”边上的举子也小心的答道。换谁面对这三十几个大汉,心里面也会哆嗦。

    好了,就是他。

    根本不需要两人架,那是普通大臣家丁做的活,王府上的家丁那一个不是出生入死过来的,每一个皆是军中的好汉,若说宋军羸弱,那可错了,北宋缺将才,兵可不弱,别看党项与契丹人是骑兵,同样的数量,就是宋军与对方骑兵交战,很少落入下风,也就是说,抛去战马的因素,与指挥的因素,宋军战斗力还在契丹人与党项人之上,至少持平。

    当然,换一个窝囊废或者外行的文官做统帅,士兵全是老虎,也多半会吃败仗。

    这名大汉一使眼色,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