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谢

    第二百五十章 谢 (第1/3页)

    全文字无广告第二百五十章谢

    结果让他们很失望。(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若大娘话管用,以前的郑朗也不会变成那种纨绔德性。

    郑朗一头雾水时,二娘头伸过去,低声说道:“大姐,不好,朗儿如今成家立业,又是一方父母官,还有四个学生……”

    能跪也不能跪,是夫,是官,是师。

    大娘一想是啊,换了口气,问道:“朗儿,为什么要灭佛?”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视一眼,摇头,万分失望,在郑家庄住了好长时间,知道大娘这一问,什么好戏也看不成了。

    郑朗还是莫明其妙,狠瞪了两个“用心不良”小三子一眼,问:“大娘娘,儿什么时候灭佛?”

    自己就是对释老反感到极点,也不能随便说出这句话,还了得,全国多少佛教徒?

    “我在郑、州听到你写了一封信给皇帝,说要灭佛。”

    谁在嚼舌头?郑朗道:“大娘娘,孩儿有几个朋友,你是知道的,京城也不过是知日大师与卫中正道长数人,一个是释家,一个是道家,若孩儿喊灭佛,为何与他们亦徒亦友?”

    有些偷梁换柱,与他们成为好友,是他们品性高洁,与郑朗脾味相投。事实郑朗对佛释两教并不排斥,是人总要有一个信仰的,儒家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儒生自己都没有弄清楚,更不要说让百姓弄清楚。

    佛释于是填补了这个真空。

    它虽有许多弊端,可总的是教导百姓向善,也能给贫困百姓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反感的是一些假和尚们,挂着和尚招牌,兼并田地,放高利贷,甚至做出知善那种事。

    上书反对也正是这类和尚,并不是整个佛教。

    大娘娘迷惑起来。郑朗又说道:“娴儿,你陪几位娘娘进屋说一说。”

    向崔娴使一个眼色,崔娴会意,将几个娘娘拉到房中。崔娴将临江寺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几个娘娘一起念阿弥陀佛。

    崔娴又说道:“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七娘,官人很好的,不会灭佛。”

    这事儿传扬得不是很快,主要真相让相关各方有意半遮半掩起来,许多百姓能大约知道临江寺做了很大恶事,考虑到受害者的家属,甚至里面还有些官宦人家,连京城几个大佬也未多言,同样抓住谋财害命之事做文章。

    几个娘娘听到的就是这个,根本没有想到真相如此。

    但发生了这件事,也不能阻挠几个娘娘对释迦牟尼的崇拜之心,又说郑朗,若不是我们烧香拜佛,你如何改邪归正,又如何有天赋的,又如何得中解元、省元、会元,又如何下江南做了一些好事?不是佛祖保佑,为什么你坐着想想不出来,站着想也想不出来,偏偏一打禅坐就想出来学问?不是我们从郑州烧香,一直烧到嵩山少林寺,你又怎么到江南想出这些好方法?

    司马光与王安石见怪不怪,吕公著与严荣、施从光还有吕三叔,听得瞠目结舌,原来不是你儿子肯用功用心思,全部佛祖赐予的!

    是什么理?

    郑朗捏着鼻子不能作声。

    大娘又说道:“明天陪我去烧香,等烧完了,我们还要去九华山烧香。”

    反正儿子上书反对佛祖,让几个娘娘很生气。

    “大娘,我真有事,也是在行善,不如这样,我明天陪你去广济寺看一看,再去看看两个大圩如何?”

    “也好。”来的时候在路上打听过,有这么一个寺,说是什么小九华。那两个大圩也让几个娘娘好奇。说起了两个大圩,渐渐话题岔开,又看着几个少女的肚子。大娘又皱了皱眉头,郑朗不由再次捏了鼻子。

    第二天来到赭山,是芜、湖县城边上最高的山峰,还是两个小山丘,大的山峰也没有多高,比鸡毛山稍高一些罢了。

    进了广济寺,这是一个比较正规的寺庙,靠的是香火吃饭,并没有置什么田地产,也没有放什么高利贷。对此寺郑朗没有多大恶感,几个娘娘要拜庙,只好带过来。

    转了转,几个娘娘拿出上百缗钱的丝帛,献给主持。让广济寺一干大和尚喜出望外,今天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不但小知州第一次拜佛,还带了几个母亲过来,捐了这么多香火。

    郑朗看着几个大和尚笑咪咪的神情,很是无语,心想船上还多着呢,大约带了一千多缗钱精美的丝帛,准备捐给各部的菩萨,可郑朗怎么办呢?自己又不在身边,几个娘娘得有一个精神寄托。

    在县城客栈里住了一夜,再次上船,不远,就到了祐民圩,停着两艘官船。

    岸上几个官吏站在圩堤上指指点点,郑朗狐疑地看去。

    几个娘娘不觉,只是看到一望无际的青色堤柳,赞道:“朗儿,这样好,很好看。”

    “大娘,二娘,四娘,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保护堤防。”崔娴解释道。

    不大懂,几个娘娘不敢插言。

    郑朗上了岸,是两处知州率先过来考察,一处是和州知州,一处是无为军知军,大家平起平坐,寒喧几句,和州马知州说道:“我们来参观,打扰郑知州则个。”

    “不敢,不敢,”郑朗道,可是愁上心头。

    参观可以,但不是一个两个知州,有可能附近十几个知州以及更多的县令,一起来参观,这招待费是谁的?该怎么算?

    朝廷不是规矩森严吗?为什么让各个知州能过界?这一过界最后还好收拾么?谁不想出去溜达溜达?

    偏偏不能得罪,为种子的事得罪过一回,再得罪,马上秋后劳力就没有了,朝廷下诏书也不行,偏不执行,我们这里抽不出劳力,怎么办?

    郑朗郁闷万分,差一点手伸出来道:“你们来参观我欢迎,可得给我钱。”

    一个知州外加几个县令花上三四百缗钱不算多的,来两趟花六七百缗钱也不算多,若十几个州外加县令过来参观,如何了得?

    不行,得向朝廷要钱。

    太平州就这点收入,别将我的财政弄空了,下余的事不大好办。

    肚子里打着各种念头,嘴上继续回答着两个知州提问。又说道:“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想要做好它,兼顾各方利益,水道对邻州的影响,对己州小圩的影响,九等户的分配。开出来国家就会有利,可分配不好,朝廷收益不大。”

    就是给大户兼并了,粮食是出来的,变出来粮食,无论卖也好,上交也好,产量却是实在的增加。但让大户兼并,除了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