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戏法

    第二百六十八章 戏法 (第2/3页)

自己,何必让他上火坑?

    但说了一些:“不便,差役有多苦,你是言臣,应当听说一些,有的家中劳力不足,偏偏摊上一个外差,几个月下来,差事办好,家也破了。我来到太平州后,除家中情况良好者,或者兄弟多者,一般情况多是给差役一些钱,这才尽职尽责。不但差役,连厢兵也是有名无实,今年一过全部会分到地,明年裁剪。”

    没厢兵了,又将差役法种种弊端说出来。

    高若讷,你不是胆很大吗?看有没有胆量进谏。

    高若讷不傻,他才不想开这个大炮第一炮,又是默默无言。

    但很快又找不到郑朗,忙的。

    唯独是郑朗德化做得不错,百姓又怀着感恩的心,于是争气,一年比一年纠纷少,才使诸官吏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做实事,否则会更忙碌。

    高若讷对王昭明说道:“王内侍,我们走。”

    不能这样回去,说太平州官吏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个累坏了,再上奏弹劾差役法不对。

    得到下面看一看。

    先到景民圩,如今最大的圩,不过很快记录将会被打破,听说舒州有一个圩比景民圩还要大,无为军与和州、宣州也有几个圩与景民圩相仿佛。但它是最早的大圩,也是田地分配最合理,后善工作做得最好的大圩,其他诸州会出现大圩,未必能有郑朗做得好。因此过来看圩,景民圩还是首选。

    此时看景民圩,颇为壮观了,一百多里的长堤绿意昂然,垂柳柔媚,未上堤,一种美丽与清新扑面而来。

    高若讷道:“好美丽。”

    王昭明说道:“一年比一年美丽。”

    去年来的时候树没有长大,虽然美丽,然不及今年。到了小码头处停下来船,登上堤岸,上面就是一个墟市,有各个商人的仓库,收蚕茧与粮食的,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还有官府的仓库,最大,要征粮,锦锈苑同样也要蚕茧与生丝。

    还有十几家杂货铺子,几家食铺与两家早点铺子,以及一个菜市场,两家茶馆,两百多户人家。已经是一个很象样的墟市,其实其他各圩除了今年的一些小圩外,都有类似的墟市,景民圩最大。

    下面是一条大沟,通向圩内所有村落,老百姓多摇着两吨重的小木船过来交粮税,或者卖粮食。后者官府不参与的,而这正好造就了芜湖的繁荣,本地的,以及往上宣州一带的,会涌来两百多万石大米,再通过各家粮铺,装上大船,从长江运向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碾坊此时曰夜都在舂碾谷米,场面更加壮观。

    仅凭这项交易,足以让所有大户紧抱郑朗大腿。

    再看着圩内,许多人家先行富裕起来,买来砖块与青瓦,也不容易的,修造一栋马马虎虎的砖瓦房,要三十四缗钱,但这些白石灰墙与褐色小瓦片,掩映在一排排碧树下面,看上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昭明兴奋地拉着高若讷的手说道:“高司谏,跟我来。”

    他数次来太平州,景民圩来的次数最多,竟然有老百姓认识他,客气地打着招呼。

    很高兴,也与他们寒喧:“王四,怎么今天买这么多猪肉。”

    “孩子嘴馋,多买一些,小的家中还养着三头猪呢,但到冬天宰。”

    “好曰子啊。”

    “是好曰子,小的做梦都在笑。”

    “你忙。”

    “黄门公,你也忙,你是好黄门,会升官的。”

    说得王昭明有些惭愧,拉着高若讷的手来到附近一个村庄,正有两家在盖新房子,有几户人家盖好了,还有几户人家是草棚子,不过运来一些砖瓦,看样子明年会动手盖新屋。

    王昭明兴奋地说:“去年我初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之地,许多百姓连吃的,也是官府贷的粮食,还有牛也是贷的,今年就变得如此。”

    然后坐地一块草地上与百姓聊着天。

    最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临走时还说道:“高司谏,这比状元公考三元还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感觉很光荣,自己跑来跑去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高若讷无言,虽夸了一些,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一个奇迹,要知道这里本来还是一片湖泽之所。

    再次上船,看了看灾民。

    那还能不满意吗?

    无论是以工代赈,或者是提前支取发放,前后每一户人家投了九十缗钱下去,再加这一季收成,那一户人家不进入温饱?还没有景民圩的百姓生活好,也只是一年的时间,到明年就能追赶上来。

    就在这时,高若讷终于发现了甘蔗,太多了。

    回到太平州后,好不容易找到忙碌的郑朗,说起此事。

    郑朗道:“高司谏,国家缺的什么?”

    “什么?”

    “一是粮,二是钱。粮食增产了多大,未核算,但大约多少,你也看了几天,心中有一个数。对否。”

    “嗯。”

    “剩下的就是钱,这是为国家谋利,其一。当时七千户灾民,若按照以前的分田法,可不可能?”

    “不可能。”

    “因此选择了这种方法,弥补他们损失,安抚他们情绪。至于会有什么作用,过一个月后你就能看到,陛下让你下来,不是让你下来看一看,那样让王内侍一人下来足矣。四周州县诸圩兴起,可诸州太守才能有高有低,未必所有人会顺利进行,必然产生纷争。我同样也是如此,境内产生过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若不是有芜湖这个好港口,化解了危机,矛盾会很多。因此陛下让你下来看一看,看我所做的利与弊,那么诸州产生纷争,中书处理时,你的奏折就是一个参考。你认为我说得对不对?”

    “对啊……”高若讷“恍然大悟”,我还说呢,让我一个言臣下来看什么?还以为要对我外放。原来如此,拱手道:“郑知州言之有理,谢过郑知州提醒。”

    王昭明愕然,皇帝那有这么长远的打算,大约只是高兴了,想让他们下来看一看,汇报一下,得了多少地,百姓生活变成什么样子,又多得了多少粮食,然后乐一乐。

    不过郑朗说皇帝好话呢,敢说他说得不对么?

    高若讷呆了下来。

    郑朗与崔娴对视一眼,崔娴暗暗的抚摸了一下诱人的胸脯,长松一口气。不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