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进攻

    第二百七十三章 进攻 (第1/3页)

    这一刻郑朗脸上表情很古怪,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担心,一会儿恐惧,一会儿憧憬,不停的扭曲。

    黄知军与马知州来了太平州好几次,也见到好几次郑朗,看到过郑朗各种表情,总体而言,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风轻云淡。

    看着郑朗表情,马知州有些害怕地问:“郑知州,什么冲动?”

    郑朗没有回答。

    他在想青苗法,王安石用意是好的,能为国家利谋,所放利息也不高,百分之二十左右,但用国家的国库去放,那怕收回来百分之十,利润也是可观,至少会超过蔗糖所带来的“开源”财富,也减轻百姓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高利息负担。没有这个高利贷,许多百姓就不会破产,不会破产,国家就可以征税,形成一系列的良姓循环。

    但什么事经过官府,并且全部由官府出面主持,事情会变了味道。

    是青苗法失败原因之一。

    夺大户之利,收为国有,豪强反对,是失败原因之二。

    王安石急需向世人证明,敛财敛得快,又是以国家为主,百姓为辅,百姓摆到很次的位置。是失败第三个原因。

    但马知州与黄知军的求助,给他一个机会。

    那就是银行!

    不要救国又救民了,只要国家有钱,百姓税赋压力也会松下。

    不是根本所在,三冗不解决,法怎么变也会失败。但会一步步缓解国家压力,或者说从急姓自杀变成慢姓自杀。

    也不必经过官府折腾,比如来一个五五分账,官府给大户一个正大光明放利息的机会,经营由大户人家来经营,官府派人监督。中庸之道就有了,其实下调了利息,已给了百姓活路。如今存钱,运钱,皆需要手续费,保管费,放利息更要收钱,只要存钱稍给一些利息,放贷的资本会变得充足。

    这是百分之二十的利。

    一旦滚雪球滚了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利润。并且各大豪强会参与进去,真不行,可以来一次变相的“资产重组”,皆得到利,就会维护这个利。

    将一切摆到台面上。

    再从利益角度分析,国家得利无疑,豪强得利无疑,百姓得利也是无疑,只是得到的比较隐晦。

    即便有一些黑心的,专靠放高利贷起家的大户人家,面对这庞大的利益集团,也不敢做任何抗拒。

    但当真如此?

    人心,没有知足的时候。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自己想的是这么一回事,象王安石变法一样,每一项法令出来,全是用心良苦,可实施下去,早晚会让人找到漏洞。

    想到这里,终于摇头。

    暂时不是俺玩的。

    还是乖乖地做一个小知州吧。

    脸色迅速平静下来,然后盯着两个太守。

    周边有数州在兴圩,有的做得很好,利益兼顾,有矛盾冲突,但不大,在静悄悄的执行。也有一半没有做好,将自己的做法偏向两端,舒州太守是其一,过于考虑各大户利益。

    若没有自己举动,也许会成功。但有了自己举动,百姓服不服?听说他为让大户不作声,竟然默认各大户人家甩几锹泥巴,往湖泽中一扔,俺圈了圩的。号称宋朝新的第一大圩,占地三千顷,实际耕地面积有可能一千五百顷以上,居然未圈之前,一千一百多顷圩田成了有主之地。

    黄知军与马知州更好玩,差一点要来一个均贫富。

    两者都不可取,但后者比前者情况要好一点。

    于是说道:“我说一件事给你们听,太祖说过一句话,军国所资,咸出于租调。于是建立我朝以后,不断的派出官吏检田,馆陶令程迪因括田不均,杖流海岛,商河令李瑶被杖死,袁凤自右补阙降为受曲阜令,太宗与先帝也多次下过诏书,均分田产。”

    “是啊,”两人点头。

    这一句话很重要,宋朝文人动辄喜讲祖宗法制,不是我说的,是赵匡胤兄弟到宋真宗都说过做过,这就是祖宗法制,它比夫子的话还要管用。

    “淳化四年太宗说过,两税蠲减,朕无所惜,若实惠及贫民,虽每年放却亦不恨也,今州县城郭之内,则兼并之家侵削贫民,田亩之间则豪猾之吏隐漏租赋,虚上逃账,此甚弊事。”

    “原来太宗也说过,”马知州愕然道。

    郑朗苦笑,当真上面不知道下面贫民之苦,豪强的恶劣,小吏的为虎作猖?继续道:“太宗在至道二年与寇准对答时又说,自秦变阡陌,井田之制不复,故豪猾兼并,租税减耗,遂致弃本逐末……俟三五年,岁时丰稔,民庶康乐,必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