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风烈(上)

    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风烈(上) (第1/3页)

    郑朗此行,还是有些危险的。

    元昊让宋军英勇的反抗杀寒了心,加上其他原因,没有攻打延州,也不敢占领金明寨。

    这里离横山有六百里路,远离西夏的大本营,想一想一旦宋朝反应过来,涌来几万象三川口那样的疯子,自己驻扎十万军队在这里也不够消耗的。

    此战胜得很惨,也达到他的战略目的,在本国树立了威望,以及其他的收获。掳掠了大量的物资,是从金明寨取得的,攻城乃是西夏人的短处,没有攻入城中,纵然掳掠也有限,远远架不住战争所带来的损耗。然而有人口。

    金明寨三十六寨人口构成复杂,生活习惯也很复杂,有放牧的,有狩猎的,有耕作的,还有两种或者三种方式混合生存的。地形同样复杂,有山谷,河畔,平川,山寨,不臣服元昊的部族往山沟沟里一躲,元昊也没有办法。只能将反叛宋朝的部族百姓带走。

    不能简单粗暴的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解释。

    此时两国对民族观皆很朦胧,矛盾冲突是游牧文明与耕作文明的冲突。

    李元昊发起的战争,更不是什么正义的民族独立战争,那是砖家被砖头拍坏脑袋说的话。没有党项的拖累,以北宋的发展,北宋灭亡不会那么快,那么北宋会将经济与文化带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给汉人也给党项人都带来实惠。李元昊立国成功了,也将一个民族拖向灭亡的深渊。

    李元昊带走了许多百姓,对宋朝来说是一次损害。这些百姓不带走的话,拉拢得当,依然会重新效忠宋朝。没有投降的元昊的部族,除了元昊的死敌杨家折家外,也未必永远效忠宋朝,例如环州慕容家。

    这些百姓带走,增加了西夏的人口基数与兵源,无疑也增加了西夏人的实力。

    元昊也不知道宋朝此时在延州附近有多少兵源,虽抓捕了石元孙与刘平,但两人死活不肯开口,所以不敢在金明寨呆得太久,万一出了意外,不但抵消此次收获,国内也会动荡不安。

    草草的将归降部族带回,但总要耽搁几天,元昊大军没有走,范雍吓破了胆子,他能向朝廷说什么。

    郑朗来得早了。

    如果再来早几天,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范雍艰难的日子终于熬到头,元昊押着无数百姓物资缓缓退出金明三十六寨,再退向土门。

    对于这些羌蕃部族,范雍认识同样很肤浅,心里面还巴不得元昊将所有叛乱的百姓一起带走,省得为以后延州留下祸患。

    范雍心稍稍安定,但不能保证元昊不会返回。元昊没有要金明寨,可此时金明寨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这个巨大的空间,就象一个黄花大闺女未穿一件衣服,放进一间关了十几年的男囚牢房一样,元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元昊将百姓与物资押回横山,军队再返回头怎么办?

    于是再写奏折,将情况禀报,催朝廷快点发救兵到延州来。其实朝廷已经下旨,以环州赵振、庆州高继隆以经略司檄出兵救延州。这封诏书比历史上迟了好几天,还没有到达环州与庆州,更注定两人带着数千士兵成了战斗英雄跑白路。

    这道诏书还能理解,万一元昊没有走呢?

    赵高二人的到来,就能起到关健作用。

    第二道诏书下得更奇怪,诏唃厮啰速领军马,乘元昊空国入寇,径往拨去根本,若成功,当授银夏节度,起兵之日起密授缘边经安抚司,别赐袭衣金带。

    敢情以为吐蕃人是府州折家。

    府州折家是特例,向北是契丹人,西边是西夏人,不投奔宋朝,他们如何生存?人口基数也不一样,府州几万人口,青海吐蕃有多少人口?

    人家吐蕃人干嘛举国投奔宋朝?

    以前接受宋朝的官职,那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表现。

    况且元昊只带出八万人马,什么举国空虚?唃厮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