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从瞎毡开始(二)

    第三百五十四章 从瞎毡开始(二) (第2/3页)

    这要看人的,营田在老种手中实施没有问题,他一走,问题出现一大堆,以至范仲淹说罢了,不能玩,再玩不要与西夏人作战,马上各蕃部自己就会起义。

    老种没有问题,王韶也没有问题,弄得很好。

    老种的做法也很类似市易法,但老种手中没有多少本钱,借助当地大户,属于一种朕营互惠互利的做法。王韶才是真正的市易法,大臣反对,那地方不能做生意,周围多蕃人,羌人,与西夏人,一个个虎视眈眈,平时没有钱还去抢一番,现在那么多银子在哪里,更不保险。王安石气得无语,那有你们讲的那么危险,当地的大户土地主还知道聚敛财产,不怕抢掠,况且朝廷,难道朝廷不及一个土地主?

    开始实施,李师中说这些地不是荒地,而是弓箭手地,也就是朝廷赏给弓箭手的田。

    有一部分是的,但大多数确实是荒地,或者是蕃人羌人放马放牛的地方。

    宋神宗派人去查,回来禀报,有地,一顷地,还有几个地主为这块地的归属在打官司呢。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若大的地方,只有一顷地?这些年与吐蕃、西夏打得头破血流,几十万人就在一顷地上厮杀的?这是什么顷啊?

    虽是好玩,但起到效果,王韶熙河大捷,上书道,俺这一回打仗没有花朝廷一分钱,都是俺开荒经商赚来的。

    文彦博不相信,象熙河之战这样的大战役,所需费用最少在五百万贯以上,多者一千万两千万贯也不过,你开的什么荒,经的什么商?于是说,这是工匠在做房子,先说很便宜,盖到半途,各种需求一起出来了,那时不得不盖,只有挨宰的份。看来古今往来差不多,宋朝也有这种奸商。现在王韶的胜利,不外手如此。

    宋神宗气苦,打了胜仗,又没有掏国家的金库,居然让你说得如此不堪,反问一句,请问爱卿,你的房子坏了难道不修吗?

    文彦博无言以对。

    当然那时候已经变了性质,国家算个屁,打倒对手才是最主要的,睁眼睛说瞎话,已经成了那时主流。不会说瞎话,等着被淘汰吧。

    但说明一件事,王韶用市易法在西北取得了很大成功。

    为什么老种与王韶会成功?

    以前郑朗也不明白,西北多苦哪,能敛出什么财富。

    后来才知道自己想法错误了。

    比如郑朗为什么会想到从海上带回女真人的马?真的很便宜,往往几个铁锅,一匹粗糙的丝绢,就能换回一匹良马。

    西北也是如此,多处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又因为战争不休,商人胆小,不敢前来,西北所产的毡、药材、皮毛、牲畜等,除马匹外,运不出去,价格十分低贱,而中原出产的丝绢、茶叶、瓷器、漆器,因为运不进来,价格变得十分昂贵,甚至有的山寨里面终生未见。这种交易,不仅朝廷会赚到钱,当地的部族因为互补需求,经济意识不强,钱被赚了,反而十分感谢。

    并且市场需求很大,比如皮毛,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有多少能销多少。

    这就是老种与王韶能成功的秘密所在。

    泾原路自己也有出产,比如渭州的苁蓉,全国所名,还有镇戎军的白毡,毕竟地方太小了,只有渭州、泾州、原州与镇戎军、德顺军。所以郑朗将视线放在背后的吐蕃人身上。吐蕃人也有商业,青唐城现在十分繁荣,但终是青唐城附近,许多地区依然很落后。特别是瞎毡控制的地区,与宋朝来往冷漠,与其父又反目成仇。

    想到这对哥们,郑朗想到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实际唃厮啰是默视他们分裂,等于将疆域一分为三,一个儿子一份,否则早就将这两个儿子灭了。但瞎毡与唃厮啰的属下不知道,因此瞎毡处于一种隔绝状态。或者与西夏人做生意,那可能吗?打到现在,无昊比瞎毡还要更穷!

    能不能顺利做好这笔生意,就看此次赵珣能不能打出威风,只要打出威风,瞎毡产生害怕,臣服宋朝,那么生意也就做成了。而且一旦做成生意,互惠互利,暂时性的瞎毡不会胡思乱想,双方绞在一起,背后也会安全无事。

    甚至可能的话,明年与瞎毡朕手,攻克阿干城。

    王韶没有说,阿干城更不能说,只说老种。

    “原来……难怪学士未来之前,便向朝廷讨要三百万贯钱帛。”

    “只能这样,若提前说出来,等到朝堂争议,未必会同意,就是同意,也不知道要等多久,不如做了说。用民间的话,叫先斩后奏。”

    常明德不由一乐。

    “无奈啊,为了这一战,国家有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