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从瞎毡开始(三)

    第三百五十五章 从瞎毡开始(三) (第2/3页)

时,唃厮啰还伸出手援助过。

    不考虑这一点,那么战役胜利,战略会失败。

    仅问了一问。

    不能只顾打,也要考虑民族政策。

    然后带着手下,巡逻德顺军境内各处。

    也是必须的,自己得知道境内的情况,并且因为自己到来,定川砦之战未必能打响。

    可能性不大。

    后来有驴友分析为西夏人在定川砦设伏的原因。

    主要因为水。

    宋朝各寨砦堡城,皆考虑到食用水的问题,不仅有人,还有马。然而于定川砦建寨疏忽一个重要问题,此寨城南有一条小河,流量尚可,但因为硝含量太重,不能食用。城北也有水,泉水顺着山悬流下,发出很响的水声,所以此沟叫响水沟。水质很好,味道甘甜,可容易被人轻易的截断。

    截断水源,城中几万将士与无数战马无水可饮,会有什么后果,随便问一个士兵也知道啦。

    但也未必。

    所以要到处看一看,包括当地的特产,各个部族的生活情况,人情风俗,顺便与一些酋长拉拢一下关系。毕竟这里汉族人很少,多是羌人,需要威压,也需要恩抚,恩威并用,才是王道。

    还要看一看地形,至少商议对策时,自己脑海里会出现哪里哪里的具体位置,以及环境。

    不可能全部都懂,但至少要知道。比如种植庄稼,自己看一看,具体的要交给老农,可自己看了后,会听进去正确的意见。虽然这样做官很苦,然而失误却会很少。

    赵珣听说他出行,很担心,立即派了熟悉当地环境的几名小校追上来,说道:“郑相公,赵将军说了,有的村寨不能去。”

    地图上是宋朝境内,实际有许多部族未必臣服宋朝,并且有浓厚的敌意。

    郑朗带着几十个士兵出行,会有危险。

    “赵将军让你们带路的?”

    “是。”

    “好,你们在前面带路。”对正确的意见,郑朗向来从谏如流。

    出行数里地,来到一处村寨。

    走了进去,宋朝在此统治几十年,再加上以前唐朝的统治,汉语还是成为主流。

    但千万不要说普通话,眼下绝对是外星语言。

    寨子不大,建在山腰上,陆续的有几十户人家,或者羌人嘴中的帐,一直散落到大半山腰之间,房屋全部是石头垒砌而成,上面盖着茅草。有可能为了防御,寨外面还用石头垒起一堵矮墙。

    这堵墙也说明此地生存环境的恶劣,没有三国之争,平时各族也会仇杀不断。

    此时恰逢五月之初,却是西北的好时光,夏花灿烂如霞,山坡上许多牛马羊在安静的吃草。

    一个牧童用羌笛吹着不知名的曲子。

    郑朗走过去,问道:“小郎,你在吹什么曲子啊?”

    少年人紧张的盯着他与身后的士兵,吓得不敢说说话。

    郑朗从旁边野竹子上摘下一片竹叶,羌笛他绝对吹不来的,这与中原的长笛、短笛截然不同。但不妨碍他对乐律的精通,拿起这片竹叶,说道:“小郎,我吹一曲给你听。”

    说着,吹了一曲。

    少年人在胡乱吹的,放在郑朗嘴中,马上显得不同,一首优美的曲子,居然从郑朗嘴唇间竹叶上面缓缓流淌出来。

    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身后几十名士兵皆相视一眼,心里面皆想到,果然如外面传言那样,新来的泾原路长官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一曲吹完,郑朗说道:“好不好听?”

    少年欢乐地跳起来,说道:“真好听。”

    如此平易近人的态度,纵然是少年,也不会再害怕了。然后抬起头,说道:“能不能教我吹?”

    郑朗接过羌笛,试了试音,然后摇头道:“这个笛子我不会吹,我教你吹竹叶吧。”

    “好。”

    吹了几曲,寨子里面走出来一行人。

    一个老首伏了下去,说道:“见过郑公。”

    不能当真,韩琦、范仲淹、庞籍他们都被当地百姓称为公,实际没有公爵。包括郑朗在内,赵祯本想授他一个候爵,被郑朗拒绝了,只受了一个伯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