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绞肉机(一)

    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绞肉机(一) (第2/3页)

交给这个又软又弱的儿子手中。

    实际意义不大,大的是象征意义。

    会极大的鼓励国人士气,但另一边李元昊同样也会发疯。他宁肯儿子自杀,也不愿意儿子落入宋人手中遭到羞侮。

    那么会象历史上那个疯女人梁太后一样,不顾国家后果,发动三十万四十万大军攻击泾原路。

    其实也是一次机会,只要举国对自己进行支持,让秦凤路与环庆路军队对自己进行支持,再从京城调来十万到十五万禁军,与大量武器物资,那么就可以在泾原路与元昊一战决胜负。

    关健朝廷会不会支持自己?

    即便支持,能不能迅速决定下来,否则即使派出援兵,迟了也来不及。

    还有,与西夏打了三年,两国国力都受到伤害,契丹人要来捡便宜果实了。

    他们还是没有勇气出军进攻宋朝,也怕输,但会派出使者前来敲诈勒索。一旦两国将所有筹码押在泾原路之战上,契丹人会不会乘京城兵力空虚时,向宋朝发起进攻?

    郑朗也不大好说。

    若是再过几年,契丹人得到好处,另一边李元昊来了一个当头棒喝,也许情况是两样的。

    现在的契丹又怕死,又自大,很难保证他们最终不会出兵。

    或者将这个实际没有作用的太子押到京城,那个麻烦更大,好不容易将兵力聚在泾原路,但元昊会举国之兵,攻打延郿路与环庆路,反正儿子讨不回来,不如拿宋人泄愤。更是两败俱伤。

    郑朗精密的大脑反复地在推算。

    算来算去,皆难有很好的结果。激怒元昊,必定是玉石俱焚。

    但最先焚的是自己与泾原路百姓。

    种种后果推算后,写了一封奏折给朝廷,有可能会捉住西夏人的太子,要么依我的主意去做,将他的想法说了一遍。要么留下太子,但必须将他留在泾原路,朝廷让秦凤与环庆两路出兵对自己进行支持,还要立即从京城发来十万以上的军队,并且元昊从麟府路撤离后,将张亢、张用、折继闵、王吉与王凯五人,以及延麟路的王信,环庆路的杨文广,全部调到泾原路,让我指挥。

    说明郑朗的稳妥性。

    从他的政治思路也能看出这一点。

    虽然看似激进,那是后世的知识,让他比任何人看到宋朝的弊端。

    政治理论并不是真正的激进派,王安石的冒险做法他反对,司马光的保守做法他同样也反对。

    军事上范仲淹的稳妥做法郑朗不赞成,韩琦的做法郑朗认为是躁进。

    这次反击依然与激进无关,只是看到元昊出击府麟路损兵折将所产生的缺,才钻这个巨大的空挡,与任何激进并无关系。

    大胜之功也许没有,但首先会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宋朝的富裕,人口众多,为他这种稳妥打法,提供了底子。

    明处什么也没有说,实际是提朝廷选择了答案,只是答案郑朗没有写,而是让赵祯与诸位大佬写下,省得以后有人拿来找麻烦。

    毕竟是一个太子!

    写好后,不顾深夜时分,用八百里加急,送向京城。

    又用眼睛扫视了一下诸将,许多将领在瞠目结舌之后,全部欢呼起来。只有老种皱着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