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

    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 (第2/3页)

胜,属下怎敢不来欢迎?”

    你有一个强大的老子,非要读力,读力后又做小三,郑朗很无语,道:“既然你来了,正好,我也有一件事,要与你商议。”

    “请吩咐。”

    “一会儿进城说。”

    后人不是很清楚,说宋朝如何如何的对不起吐蕃。

    同样是不对的。

    吐蕃与宋朝的关系相当于西夏与契丹的关系,不能顶真。

    两国皆与西夏人仇,可是各自为战。西夏征伐吐蕃时,宋朝袖手旁观,看好戏。宋朝与西夏作战时,吐蕃亦是如此,包括这次,吐蕃人皆没有吭声。

    两国关系蜜月时光,仅是唃厮啰在位这段时间。后来他的子孙没有明显证据与西夏勾结,但不象他们父辈,也开始学起小草,风吹两面倒。

    但是郑朗必须要出手。

    财富人口,是西夏最缺的。

    郑苹嗲声嗲气地问道:“爹爹,你杀死了很多人?”

    崔娴用手将她嘴巴捂住,厉声说道:“是谁说的。”

    要淑女,要从小教育。

    “小孩子,不要那么严。”郑朗道。

    “你以为全象你啊,”崔娴嗔怪道。

    进了城,但自始至终未见葛怀敏。

    ……

    元旦节便到来了。

    朝廷下了一份圣旨,是奖励诸位立功将士。

    当郑朗最后一封奏报,包括王原带来的府麟路记录,一道呈到京城,赵祯大喜过望。其实一东一西,死的将士远远超过了好水川之战。

    可要看结果。

    先从百姓对比,元昊在府麟路掳俘杀害了许多百姓,然而不及郑朗掳的多。郑朗动手非常狠毒,不顾是招降的,还是强自掳获的,前后共计达到了一万五千多户。虽各户人口残破不全,每户四口人不足,也超过元昊在府麟路掳走的百姓数量。

    并且清空三川寨以北的百姓。

    好水川一战失败后朝廷也在分析原因。

    中间倒向西夏的羌人起了关健作用,可是朝中大佬皆是一愁莫展,这些羌人混居在一起,敌我难辨,不好征剿,有的在山区,也不易征剿,征剿也会让其他羌人心中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

    全部转移到大后方,等于从元昊手中抢来了大批百姓。

    但逼得朝廷要开三白渠,否则以后陆续的安屯,生存空间就会变得拥挤。朝中大臣也认为郑朗所说的有道理,想要他们为宋朝所用,还得要感化,仅送财物是不行的,要教他们读书认字,要教他们耕地种田,将他们同化。

    伤亡的对比。两路宋军包括蕃羌兵在内,牺牲的将士多达两万多人,一半是羌人,特别是丰州沦陷,牺牲的多是党项人。中原汉兵也牺牲了一万多名将士,还有一部分士兵出现伤残,不得不退伍离开军营。

    西夏人伤亡更加惨重,府麟路由于野外让西夏控制起来,击毙的敌人不便统计,大约的却能计算,最少击毙三万以上的西夏将士。泾原路更狠,击毙了四万多西夏将士,外加两万五千名俘虏。还了三千俘虏,不过还的这些俘虏,满朝君臣一想起,脑门上便冒起汗。怎能比元昊还要无耻呢?

    也就是使西夏折损了九万多兵力。

    伤亡对比,是四比一!

    难道还有人不满足吗?太满足了。

    最让君臣高兴的是战马,剿获的,掳来各部族里的马匹,计达近四万匹。

    宋朝总共有多少匹战马?从岭南巴蜀西北河东河北到中原,总共才十万余匹,真正能上战场的战马不到四分之一。但此战增加的马匹至少有两万五千匹能当成真正的战马。

    一战便使陕西增加无数骑兵。

    君臣头脑还是很清醒的,有马无牧场,郑朗奏折也解释过,于是赵祯下诏,将从百姓手中强行征集的马匹重新归还给百姓,当作民用。一部分伤残老弱的马匹调出来,卖给百姓。

    被逼的,缺钱用,这些马没有好马值钱,但一匹马也能卖十贯钱。

    这样的大捷,赵祯手便松了,诸立功将士皆先后有赏。

    还做了一些人事调动,应范仲淹请求,将种师衡调到环州担任知州。

    郑朗听太监在念圣旨,听到这里愣了神,自己怎么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

    忽然明白过来,元昊回来,自己手下有兵有将,心中还有些戚戚,怕元昊神经病发作,范仲淹同样也会担心。看到老种的智慧,大约自韦州城分别后,写了奏折请求老种前去环州,替范仲淹分忧解愁。

    郑朗有些不甘心,早迟郑朗还会让他去环州的,两个反间计没有使呢。但不是现在,明年还有两场战役,至少阿干河一战迫在眉睫。自己也需要老种策划。

    眼睛珠转了转,不行,得想办法让老种拖一拖,等阿干河打完了,再放老种走。

    宣旨内侍不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继续往下宣读。因为郑朗再次推荐,朝廷终于对府麟路诸将立功将士慎重,答应了郑朗请求,将张岊与王吉调到泾原路。并且将张岊提拨为德顺军知军,顶替老种的空缺。

    张岊与王吉的价值有没有老种高,不好计算的。两人是冲锋陷阵的勇将,老种是谋将,大肉有了,鱼却没有了,郑朗啼笑皆非。

    最后是郑朗的封赏。

    郑朗这次很会做人,推功推得诸位大佬面红耳赤,羞愧七分,但也有几分自得。真的不容易,不谈战争所损耗的物资,武器,抚恤,就谈军费,郑朗与张方平皆为此说过一些话。张方平刻意在奏折里举了实例,普通的士兵,料钱五百,月粮两石五斗,春冬衣绢六匹,绵一十二两,随衣钱三千,如果是马兵,费用更高。平均计算下来是五十余贯。

    没有计算从京城将这些物资运到陕西成本会有多少。

    因此范仲淹与程琳又出现不一样的说法,程琳说一骑兵一年岁费一百贯,步兵岁费六十四贯,范仲淹说不下百千钱,也就是一百缗钱。这中间还不包括将校的费用,宋朝武将分为十二等,最低的十将,小班长月俸十二贯,都指使、都虞候这样的小队长月俸多达五十贯、一百贯,其他福利照旧。到了郑朗这一等级,年薪加上各种福利接近三万贯!如果摊派下来,更是惊人。

    陕西正规驻兵,加上享有正规驻兵待遇的蕃兵,计达三十万人。

    凭这个就花了多少钱?

    居然周转过来,是何其的不易!

    花花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