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

    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 (第1/3页)

    契丹使者没有来,阿干河之战也没有打响。范仲淹请枢密院与宣徽院给空名者各百道,缓急书填,以劝赏及招降蕃部。

    也就是让枢密院与宣徽院给环庆路一百道空白授书,范仲淹在环庆路招降蕃部,只要境内这些叛乱不服宋朝的蕃族投降归顺朝廷,用这些空白授书,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授命,授一些小官。

    是宋朝的官员,再叛,就有大义可讨。

    以前朝廷对这些蕃部也比较善待,授一些小官,逢年过节赏赐一些钱帛,花钱不多,一个小官费用顶多是十个禁兵的费用,往往一个部族就安定下来。

    然而时间太慢,往往要数月才能得到音讯,这些人或降或叛的,不乘热打铁,几月过后,又不知道发生什么情况。比如瞎毡,他是看到市易的好处,否则复叛,朝廷又能如何?

    在郑朗带动下,无论韩琦或者范仲淹、庞籍,对民族问题更加慎重。边功不好说,他们是文官,不是军事家,想打出张亢、高继宣与张岊那样漂亮的战绩,太困难,但治理一方百姓,元昊又远远不及之。

    接着韩琦又上书朝廷,提出请求。

    反正花费不多,也不是真正的朝廷官吏,授一人一年要花费良多,就是不授,平时也给予一些赏赐,以抚其心。有的蕃族,比如杨文广夫人穆容氏的娘家,穆族党项人,有族民杀人抢掠,朝廷仅节縻妥协处理,不敢入寨抓人。

    但穆氏让朝中君臣无语,此女随杨文广到陕西后,手毙十九名敌寇,杨文广自己仅毙十二名敌寇。于是民间出现许多传说,京城瓦舍里更出现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杂倒。

    受郑朗的影响,杂倒开始长篇化,一些瓦舍老板拿出钱,雇穷困的文人编写长编杂倒,吸引客人到来。艺术成就仍然赶不上元曲,但丰富了宋朝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

    这出杂倒很长,说杨文广奉母亲之命,前往慕容寨前去迎取慕容家的小娘子,杨文广心高气傲,慕氏提出要求,比上三合,马上马下射箭,谁赢了以后就听谁的。结果杨文广三战皆败,然后跪搓衣板认错。

    不知怎么的,传到环庆,杨文广协妻子前去慕容族过元旦节,看到这出四不象的杂倒后,悖然大怒,还是其妻好言安慰,杨文广才平泄心中的怒气。但因为杨文广的关系,如今慕容族与宋朝处于一种蜜月关系。

    仅是西北错综复杂诸事中的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开始。

    科举!

    才子翰林学士聂冠卿知贡举,翰林学士王拱辰、苏绅,知制诰吴充,天章阁待制高若讷并权同知贡举。

    但最令人瞩目的是郑朗两个学生。

    西北大捷,将郑朗名气推到巅峰,郑朗拒绝秦国公做法十分明智,功劳大,二十几岁缀秦国公,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眼红。

    于是一起看郑朗两个学生表现如何。

    对此,郑朗写信只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

    心态要好,要冷静,不要想其他的,有的学子本身很有才气,可一到了考场,却发挥不出来,富弼便是如此。

    王安石不担心,他有一颗大心脏,担心的是严荣。

    不过严荣应当比其他学子好,跟着自己见过许多世面,又作为陈执中的女婿,眼界会高于其他学子。

    二月到了放榜时间,学子一起来到榜上看榜。

    还是从末位向上看,到了第九十八名时,出现严荣名字。

    王安石不由与严荣击了一下掌,对这个小师弟,王安石心中也有些担心。十分安静温和,可才学并不是那种拨尖的人,老师又去了西北,无法在身边指导,这一年多时间严荣仅能自学。科举前王安石心中没有说,但还是有些戚戚。

    继续往下看。

    他在看榜,有许多人在看他。

    严荣很开心,其他学子不以为然,仅是第九十八名,作为郑朗的学生,不算好的,有什么可高兴的……

    但他们不懂,名次不靠前,可这几年的生涯,一旦担任官员,有几个学子能赶上他的吏治之能?

    一个漂亮的小婢挤过来,眉飞色舞地说:“恭贺小郎。”

    是陈执中女儿的侍婢,陈执中去了杭州,做得不错,又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调了回来。

    也是宋朝制度悲催的地方,仅混了几个月,怎么看出来做得好与坏的?

    正好摊到放榜,陈执中去了洛阳,一家人还留在京城。

    一旦严荣高中,两家人便要商议婚事。

    小婢说完,兴高采烈的挤出人群,向坐在轿中的自家小姐报喜去。

    两个小妹妹坐在轿子里眉开眼笑,榜继续往上卷,一直没有出现王安石。

    但严荣与王安石很淡定,严荣高中九十八名,王安石能不考中吗?

    直到第三名才出现王安石的名字。

    可省元出来,又是一片哗然,庐州杨寘。

    哗然的不是杨寘,是他哥哥杨察,其兄是上一殿探花,其弟又高中省元,难道宋朝又要出一对大小宋?

    另外还有一个人,也引人注目,韩绛,高中第六名。没有人往深里想,但赵祯将这四人全部召到宫中。先是问韩绛,他是以知县身份参加贡举的。赵祯问了一下杭州的事务。

    韩绛知无不言。

    虽然他老子的贪婪一度让赵祯无语,但对韩绛对答应体十分满意。

    也要问一问,特别是平安监究竟给地方带来什么。

    朝廷已经在便卖平安监的五成契股,对它的价值君臣不能算真正了解,顺便也询问一番。

    转过头看着王安石,问道:“你如何看待西北军务?”

    问得有些刁钻,郑朗就在泾原路,作为学生,不大好回答。王安石不紧张,慢条丝理答道:“西北虽大捷,必不能持久。”

    “为何?”

    “陛下,无他故,财政也。”

    “郑卿对你说的?”

    “没有,学士偶尔与臣写信,多是说学业之事,西北事务学士稍有提及,以学士想法,想要夏寇瓦解,必须久耗,但语气很悲观。臣就想到了财政,陛下恭俭,聪明睿智,为政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更无声色犬马、观游玩好之事。仁民爱物,孚于天下,是我朝百姓之福也,但也是陛下的短处。元昊能不顾国内百姓死活,陛下则不能不顾国内百姓。”

    夸得赵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