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

    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 (第1/3页)

    “西夏!”一起呼喝。

    郑朗心中喜忧参半,要的是这个效果,但后面发生什么,不能预知。等到诸酋长安静,郑朗又说道:“各位也知道,我朝几代主君勤政爱民,由是大治,富裕古今罕有。各位忠服于我朝,以我朝富裕程度,也不会向诸位敛财。似乎诸位也没有什么财富值得朝廷派人前来剥削。”

    下面传来一阵嘻笑。

    郑朗说他们穷,是穷啊。

    这是宋朝的长处,对开边不感兴趣,对边境仅求羁縻安抚,不能用纳币手段,太失了身份。用了其他的一些手段,比如高价买马,平时给予丰厚的赏赐,大家只要忠心宋朝,不但不剥削你们,还给予你们如此的厚待。

    不过下面有的官吏做得不好,因为政策很模糊,有的官吏为了自己中饱私囊,或者为政绩,变法敛财,也有部分百姓岐视蕃人,一些蕃人自己也不好,是一只喂不饱的饿狼,边境地区时常有一些小叛乱发生。然而规模除了侬智高那次,始终不大。

    这个长处必须揭示出来,李元昊为了发动战争,对各部苛敛很重,郑朗说出,是让各族族首心中产生一个对比。继续说道:“我朝也有错,以前为李元昊迷惑,想居中调停,让你们各部受了委屈。”

    诸族首一些唏嘘。

    主动认错不可耻,夫子也鼓励知错能改。起作用的,仅一句,又暖了诸人的心窝。

    继续往下说:“朝廷一直没有给各位提供很好的庇护。不过自此以后,不会再发生了!”

    又传来一阵泼天的喝好声。

    郑朗扭过头看着瞎毡,问:“瞎毡,你愿意抛开自己一族一部的观念,自此以后,给所有各部各族以公平的观念,公正的处理手段,带领他们创造一个繁荣安定富裕的生活吗?”

    “愿意。”瞎毡意有所动,激动的说话声音都打着颤儿。

    “你愿意永远忠于我大宋朝廷吗?”

    “愿意。”

    “请向东方遥拜我朝皇帝陛下。”

    瞎毡伏下,恭敬的三拜九叩。

    “请向诸位族首施礼。”

    瞎毡又向各部族首敬礼,这些族首也一一还礼。

    郑朗又看着诸人,说道:“兰会二州各位酋首们,瞎毡抛开家族的小观,愿意以公平公正之心,处理诸族事务,你们愿意帮助他外抗强敌,内创繁荣吗?”

    有人答应,有人迟疑。

    这就是西北的民族矛盾。不但泾原路,环庆路、秦凤路、延鄜路与府麟都有。泾原路境内许多部族忠于瞎毡,特别是大量逃亡到泾原路的原吐蕃六谷部遗民。但在瞎毡的境内,有许多部族对瞎毡仍然不臣服,不仅是党项人,连一些吐蕃人也不是很乐意瞎毡统率他们。有各种原因,包括牧场产生的矛盾、私人恩仇,以及党项所逼。如女遮谷(兰州夏官营地区)的龛波二十二家,有帐两千,可抽甲丁多达两千以上。然而地处瞎毡与西夏控制的会州地区中间,只能风刮两边倒,以求和平与生存。

    郑朗又说道:“若是瞎毡处政不公,各位可以前来渭州,再求公平,渭州处理不公平,各位可以上京城上诉朝廷。王原,拿笔与敕书来。”

    也就是朝廷颁发给诸路的空白敕书。

    范仲淹先要的,韩琦后要的,随后庞籍与郑朗也讨要一批,一共有一百份空白敕书,才到没有多久,郑朗一直没有填上。

    将敕书放在桌案上,郑朗说道:“这里一共有一百道敕书,我将替朝廷授命一百名官员,你们各自推选代表,由他们代表你们诸族议事,协助瞎毡处理兰河州内政务,你们从旁提出自己想法,若觉得瞎毡处理不妥,就可以来渭州以朝廷命官身份上诉。”

    推行的是一种伪明煮机制。

    瞎毡也不排斥,该忠于他的部族因为郑朗的这道命令,会更加对他忠诚,不忠于他的部族,也因为有郑朗这道命令,可以羁縻。最少不会发生太多的冲突。一些心中犹豫的部族也因为这道命令,能放下心来。

    那些敕书就是官员,等于是无功受宋朝的禄。一个个再次团聚起来商议,一会儿按照人口比例推出一百个首领,郑朗没有立即写敕命,用砚台压住敕书,又说道:“瞎毡,我会向朝廷提出请求,让你担任兰会路观察使,处理兰会二州州务,有权对敌境内各部招降征讨,如果夏贼来袭,可以持金箭号令二州各部,敌势浩大,可以向渭州提出援兵请求。”

    说着将那五百根写着副字的金箭让人搬出来,说道:“但你必须遵守你刚才发下的誓言。”

    “喏。”瞎毡大声说道。

    一时间意气风发,感谢零涕,这等于是宋朝强行将推上兰州与会州首领,甚至相当于当初六谷部的首领地位。

    按照吐蕃的风俗,立下大誓。

    郑朗这才写授书。

    授书发下去,笼络了人心,而且联合抗敌的好处,这些酋首们也知道的。

    不但腹部诸族,连龛波二十二家也参与进来。

    又让他们发誓,这才将金箭送到瞎毡手中。

    瞎毡感动之下,忽然说道:“将麻济零捆来。”

    他手下没有动,眼中迟疑。

    “去!”

    郑朗不明所以,这个麻济零是什么人?

    一会儿几个吐蕃推来一个长相明艳的少妇,郑朗狐疑地问:“她是……?”

    “郑相公,她是我的爱妾。”

    “为什么捆她?”

    “郑相公,我要用人祭来表达我对朝廷的忠心。”

    郑朗差一点吐血,说道:“快将她松绑。瞎毡,为什么我会向朝廷推荐你为兰会观察使,是想你带着百姓过上一个幸福的生活,这个百姓不但是各族子民,还有你的家人。才是一个开始,你用就人祭,我很不喜。妾是你的女人,也是你的子民,大宋的子民,其他人也是如此。”

    心中想到,原来吐蕃人也有人祭这个野蛮的东东。

    这个政策有利有弊。

    利就是从此西夏没有占领的兰会境内各族会最大限度拧成一股绳,起到防御李元昊吞并的作用。

    弊就是郑朗也害怕瞎毡以后尾大不掉。

    不能分兵兼顾,这才想出这条办法。

    若不反,郑朗这个办法很管用。作为个体而言,吐蕃人是一个剽悍善斗,以战死为荣的民族。

    不能老死,只有死在战场上才是光荣的。

    有这个观念可怕不可怕?

    同样有这个观念的还有一部,女真人,特别是生女真,所以战斗力才强悍到极点。

    吐蕃衰落后,吐蕃各部从河陇散落到陕西,包括最北的府州,这些遗种依然保留崇勇尚武的传统。所以史书里记载他们生长边陲,习山川道路,知西人情伪,材气勇悍,不惧战斗,从来国家赖为藩蔽。而且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范仲淹也上书说,熟户恋土地,护老弱,牛羊,遇贼力斗,可以藩蔽汉户。

    范小夫子也有汉本位思想,咱是利用这些蕃子的,为了保护汉人安全。

    朝廷真正认识到这些蕃子战斗力强大,也是自西北战役爆发以后。狄青征南时,只用几百蕃兵,纵横无敌,昆仑关前大破侬智高三万大军。郑朗石门川两次大捷,他所带来的几百生女真与一些蕃子骑兵,同样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今天盟会,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蕃兵将西夏阻挡在清水河、皋兰山与阿干河以北以西一线。

    缺点是这些蕃子之所以没有成势,正是因为他们各部分化,不相团结。若没有伊实济噜催毁阿干城一事发生,郑朗甚至默视着这种分化存在,以便于管辖。

    忽然想到当时李世民安顿突厥降户时的困难。

    任何决策当时看不出来,只有到以后,才能认识到种种弊端。

    不知道自己这一变,给西北带来什么。

    载歌载舞,欢庆完毕,郑朗亲自看了阿干城。

    建设起来困难,催毁起来容易。

    阿干城修了一个多月,眼看完成了大半,如今到处是一片残壁断垣。

    拿出价值二十万贯的茶叶布帛,从泾原路抽调两万弓箭手过来,协助瞎毡重建阿干城,又沿着女遮谷到龛谷峪修建了东关堡、定远城、新城,相互拱卫,重新将清水河东北原唐朝的重关会宁关进行修葺,拱卫龛谷与泾原路的商路。

    比宋朝原来的消极防御思想更进了一步,但郑朗的做法,还是一种消极防御。只是将兰会二州没有被西夏占领的各部利用朝廷的影响力,凝聚起来,共同防御,同时提供一批武器,增加他们战斗力。

    泾原路并没有主动向这里设兵增兵驻兵。

    兵力不足,而且一增兵,朝廷负担也会增加,不得不采用这个利弊参半的政策。

    但效果马上显现出来。

    看到清水河畔到处在修关城,西夏时常派出军队前来搔扰,多次被各部联合起来击败。

    战争规模皆不大,反过来证明元昊的想法与动态。秋收未到来之前,他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

    郑朗没有在龛谷多耽搁,很快回到渭州。

    后方在开发,前方在继续艹练。不同去年,今年增加大量的骑兵,狄青时常带着他们自高平寨出发,沿着葫芦川北上,前往没烟前峡拉练。西夏也经常出兵,自没烟峡开始,一直萧关活动。

    也就是以没烟前峡为轴心,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时间拉练出击,但双方都在默契着没有出兵。

    这是表面的平静,下面波涛汹涌,暗流潜伏,各自在做着安排,谁胜谁负,秋后才能看出分晓。

    然而郑朗在渭州也没有呆住。

    刚回来没几天,三白渠又派人喊郑朗前去。

    汉朝治理关中,兴修了郑国渠与三白渠,郑国渠由于工程出了一些问题,自汉末时陆续湮塞,到唐朝时,除了上游与白渠联网的渠外,基本消失。于是唐朝将仅存的两渠合称为郑白渠,最北面为太白渠,由太白渠引出南面的一支叫中白渠,再中白渠向南延伸,叫下白渠。所以郑白渠渐渐被人们称为三白渠。

    唐朝对它十分得视,建成坚固的将军翣引水坝,长宽各一百步,用块石砌筑,块石间铸铁锭连接,与郑朗提出的钱塘江鱼鳞塘十分相似。但泾水含沙太多,一些权贵在渠上肆意建造水碓、水磨,造成渠水大量流失,虽维修勤快,灌溉面积仍在逐步减小,从一万顷减少到几千顷。

    宋朝时更差。原来郑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