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十章 国书的背后

    四百十章 国书的背后 (第2/3页)

川看了一眼。

    十二个大坑早布满了雨水,每一个坑就象一个巨型小池塘,又用竿子测了测深度,元昊久久不语。

    一直认为它是埋在地下的,于是一来高平寨没有扎营,先在地下到处挖。但没有想到它从天上也能飞落下来。

    两者不能相比,石门川那是巨型火龘药桶,每一个七八千斤,一炸就能掀翻好几百人。这个火龘药包为了能抛投出去,每一个只有十来斤。杀伤力有限。主要是用来震慑的。

    元昊又派人过来喊话:“咱不打了,互相收尸。”

    有这个规矩,然而景泰没有听进去。互相收尸,我们牺牲了几人,你们牺牲了多少人。规矩,规你个头。首先你就不讲规矩。这一回不用儿子动手,自己张引搭箭,一箭射去,直贯喊话小卒的胸膛。

    元昊气得跳瓣。

    最后冷静下来,得,咱不在这个小寨子争,直接南下去。

    丢下几百具尸体与大堆攻城梯子不问,大军南下。然而高平寨的屹立,对元昊来说,有些寝食不安。首先就是供给,前面全是骑兵,但后面有许多民夫押着辎重,必须兼顾。偏偏有这个寨子立在后方,会成为后勤军队的恶梦。想要平安,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龘力护送。

    但到这时候,元昊还是很乐观的。

    离镇戎军越来越近,将吴昊喊来:“你潜入渭州后方。”

    “喏。”吴昊万分不情愿地说。

    但不得不从,借着茫茫的暮色带着几个人,做了宋朝人打扮,向南方潜去。

    第二天天明,元昊忽然将大军带着折向东南东南便是彭阳城,斥候带回来的消息,郑朗正好巡视到彭阳城,城中仅有一千五百名宋军,要么郑朗自己带了一千名随从。而且彭阳城修得早,一直没有修葺,不象高平寨易守难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将这个小宰相擒住泾原路大捷便有了。

    但在这时元昊有没有想过,真要将郑朗捉住,契丹人会不会放过他,在契丹人心中早就将郑朗当作他们未来的栋梁之材,中兴希望。只要元昊将郑朗弄成一个万一,契丹人非得与他拼命不可。都不用郑朗使反间计的。

    战事终于爆发。

    在这之前,有一人悄无声息调到京龘城。

    包拯。

    天圣五年中的进士,与韩琦、王尧臣、吴育、石介他们是同一榜进士比欧阳修还早了一届,比郑朗早两届。分配到和州做了一个小税官,这是勘磨不能作数。但家中父母病老,惦念不下,虽然和州离庐州很近,仍放心不下,放弃官职,回家侍奉父母亲。这一侍奉便是九年时间。

    很可怕的九年,从一个青年人生生变成中年人。不过有一门好处,即便他在家侍奉父母,实职官还在,继续能拿朝廷的薪水。父母去世后,包拯才离开庐州,前往京龘城等候授职。在京龘城的一个小客栈里写下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我要做一个清官。

    事实他也的确是一个清官,无论郑朗怎么看,这一点无可否认。

    宋朝以孝治天下,可怕的九年时光,连赵祯也惊动起来。不过孝是德,官是才,还得要看,于是调到天长担任知县。很难说他在天长做得多出色,就是断了两个牛案,略有一些小名气。天长任满,升任端州知州。在这里做了一些政绩。先是治理了西江水,造福当地百姓。后是砚。端砚乃是天下最有名的砚,包括郑朗所用的六方砚台,两方是端州出产的名砚。在包拯前任知州,于上贡朝廷端砚数目之外,多会另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齤任后,一改陋习,绝不会多收一块。离任后,连他平时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返京时,船在肇庆羚羊峡口,突然遇到奇怪的大风雨。他下船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着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砚丢入江心,到后世哪里还有一个砚洲岛,就是传说中包拯丢砚台的地方。

    说法有些夸张。

    但纵观包拯一生,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十分让人感到很温暖。虽传说夸大了些,还是一个不错的官员。

    郑朗略略有些偏见,一是站在赵祯的角度考虑,对包拯找张贵妃的麻烦有些不爽,二是六河塔事龘件事包拯表现让郑朗失望,与民间传说太不相符。

    他在钻了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