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

    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 (第2/3页)

大的人格,多是认同褒扬范仲淹做法,其实不对的,修寨堡十分被动,战才是主要目标。但韩琦轻视武人,使他在军事上建树不多,发言权没有范仲淹的大。

    郑朗的做法颇让人费解,是战,但战于国外之内,很少出击,战后还是以修堡寨为主。但这个堡寨是层层推进式的,比如现在泾原路,兵力集中在一二线,三四线兵力渐少,再杂以大量骑兵,以便使各个堡寨保持充足的兵力防御。同时又弄出一个古怪的联防制度,在堡寨防御下再杂以蚕式防守。

    可实际郑朗做法依然与韩琦很相似,以消灭敌人有生兵源为目标,防御是第二位,兼攻兼防,攻摆在首位。

    这三个人做法,影响了许多人,有人认为以防为主,攻为辅,有人以攻为主,防为辅。附从郑朗主要是几个善长谋略的武将,文臣很难看到郑朗军事理论的全貌,于是在韩与范之间做选择。

    尹洙偏向于韩琦,郑戬偏向于范仲淹。因此修水洛城,通达秦渭与秦德大道,震慑吐蕃,是好事,大力支持。尹洙却认为泾原路其实兵力也不多,本来精兵猛将,再多次轮换后,除当地蕃兵外,实际战斗力在削减。对吐蕃与生羌必须以拉拢为主,不能惹起事端,而使大家一致对付西夏人。且修建后必须分兵水洛城,使前线兵力摊薄。

    一笔烂账,郑朗都算不清楚。

    种种想法与误解结合在一起,韩琦便写了这份奏折。

    赵祯下诏书,着下面停止兴修水洛城。

    得到诏书,尹洙对刘沪说道:“刘沪,不准再修了。”

    刘沪你就别休呗,然而刘沪不甘心,他向郑戬将事情会报,郑戬一听牛劲上来,打狗还得看主人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这是我亲自上书主修建的工程,为什么你韩琦要好好的来插一脚。

    先是派佐郎董士廉助役,对刘沪暗示,你尽管修,后面有我罩着,至于诏书,见鬼去吧。看看韩郑范三人在西北违背了多少诏书,还不照样做了三副相?两人主持新政,一人深得皇帝宠信。没事,尽管修。又对尹洙警告,这个水洛城俺接手了,你小子别要罗嗦。

    官大一级压死人,此时郑戬在范仲淹的推荐下,为永兴军都部署,兼知永兴军复兼四路都部署,也就是修不修城是他的权利管辖范围。然后复上书说刘沪已经兴役,水洛城快修建完工,这时停工来不及。

    如果韩琦是范仲淹,肚量大,也会安然无事,但他怎么可能拥有范仲淹的肚量,气得快要发疯,加上这时候君子党十分得势,继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尽管有滕宗谅之案,但他与范仲淹原先一样,认为这是皇帝小心眼发作,公报私仇,并没有引起警觉。输掉了水洛城,这个老大也别想了。想做老大,必须赢掉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苦思冥想之下,想出一个办法,没有说其他,而是给赵祯提了一个醒。现在不打仗了,战时的一些措施还继续保留吗?比如永兴军部署兼知永兴军兼知四路都部署,这可是战争时都没有设立的官职。为什么还要保留?快撤吧,不然整成一个超级大的唐朝节度使。

    为什么范仲淹提出这项职务,包括变法失败后,他一心想去河北,是有用意的。虽说宋朝军权无限的分而治之,但因为战争,设置了一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使的特例职位,已经使军政财权利集中。说句不中听的,实际就等于是唐朝的节度使,只不过统领的是文臣,是汉人,不是胡人,不是武将,弊端在下降,而益处更多。

    设立后,显出许多好处,并且还是郑朗提出来的,等于一个得力大臣会支持。于是范仲淹想保留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