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二十七章 包养

    五百二十七章 包养 (第2/3页)

副相。

    此一时彼一时。

    这时候不能再一昧求和,主和派是晏殊,贾昌朝反对冒昧出兵,但不是一昧的主和派。软,怕死,可也提了几谏,说什么朕合分化,让皇上派使去吐蕃、西域、东北与西北,让吐蕃人、回鹘人与阻卜人、高丽、女真产生动乱,宋朝坐在边上看戏。

    但这是局部的出兵,借用契丹人的名义出兵。贾昌朝也许反对,反对的不是提议本身,而是郑朗~

    皇上的动向,从诏书里他嗅到皇上也想捞一点好处,毕竟这一年二十万给得皇上多少有些不甘心。皇上动向才是最重要的。

    他还从诏书里看到郑朗一些影子在里面,对郑朗他没有什么好感,也没有什么反感。可是想上位,朝堂必须重新洗牌,自己也要回京。想洗牌,必须倒掉贾陈二人,想回京,西夏必须虚弱,不会对宋朝构成危胁。

    心中利害关系一计算,决定配合。

    西北秋风凉,庞籍却从延鄜路挑出大量精兵,潜入府州。不可能从延州出军的,那么到达战场,要跨越夏州,显然不实际。还得从府州出兵,不过王信这一路兵马出动,宋朝便化成三路,一路在麟州,一路在府州,一路在火山军。

    契丹与西夏反目成仇以来,就象一场肥皂倒,闹了很久,宋朝君臣放心不下,于府麟路增加许多宋军,防止契丹与西夏朕手,出击宋朝府麟路与河东雁门关。最多一次于府州驻扎了三万兵马,不到一万人的调动,契丹与西夏皆不以为意,只是嘲笑宋朝人的胆小。

    接着庞籍写了一封信给无昊,劝架信。

    三国和平!于国于民有利,请国主不要与契丹交战,派使请和,对大家都有好处。

    倒也符合他比较懦弱的表现。

    无昊回了一封信,信上很客气,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招惹宋朝,况且庞籍此时是副相,身份不同。说非是我想与契丹交战,是契丹虎视眈眈,我不得不做一些准备。君若想三国和平,请派使说服契丹人吧。

    心里却在说,我想打啊,神经病才想与契丹人交手。

    弄得苦逼得不行,刚刚国家恢复生机,契丹又来,但是契丹气势汹汹而来,也让无昊积极性削弱,不想再扩张了,与这两个庞大的国度交战,无论胜负,都加重了国家负担。得不偿失。

    这种心态连郑朗都没有猜到。

    宋朝赐币求和,也给了他下台的台阶。于是又派使者向契丹求和。

    但这时候求和管什么用?辽兴宗兴致勃勃,想重振祖上的荣光,又磨蹭了一年,准备更充分,史上出动十六万七千兵马,这次出动了十九万五千兵马,与澶渊之战时二十二万契丹大军相比,仅少了二万五千人!

    他这样在算,却忘记一件事,实际上澶渊之战,契丹是失败一方!

    百姓死亡不算,双方兵士死亡,契丹人是宋朝的两倍多,若不是宋真宗让前线十几万宋军摆了一个超级大的阵,契丹人连定州都达不到,就能被宋军活活磨死。

    不过宋朝城下之盟,后世虽耻之,也未必是坏事,对于两国百姓确实是一件幸事,但双方都没有把握好这次和平机会,先后堕落,一天不如一天。这才是可惜的地方。

    并且他此时到达金肃州,临近前线,出动这么多兵马得浪费多少物资、钱帛?怎能没有收获就回去呢。于是辽兴宗说道:“想谢罪,请无昊亲自前来。”

    得当面说清楚,你们西夏之所以壮大,全是俺们契丹功劳,但朕的姐姐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敢招降我境内百姓?

    无昊心中不服气,那有一国皇帝跑到人家国家亲自谢罪,万一扣留不让自己回来怎么办?这是最好的一次机会,若无昊真的去金肃州谢罪,辽兴宗得到面子,也就退兵了。但顾虑多,无昊没有,继续派使者解释,没用,战争已经开始一触即发。

    这些情况一一反馈到张亢哪里去。

    看到郑朗的信后,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