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六章 远方(上)

    六百十六章 远方(上) (第2/3页)

了浮尸,那得要死多少百姓,但不会少。燕度也写了奏折回来,没有包拯说得严重,可是情况写得同样恶劣。

    郑朗在中书看到后,一声叹息。

    他心中产生一种负罪感。

    实际与他并没有多少关系,即便不怕人议论妖异,堤决的原因很多,郑朗怎能知道是那一种原因导致堤决的?有一个原因,水势浩大,但这个原因无法预防,即便不让澶州决堤,水势浩大的结果,也会在其他地方决堤,水势才得宣泄。

    已经做得很不错,如此及时的救灾,活人无数。

    看到朝堂上如此重视,各地官员发疯似的搜集船只,不顾滔天巨浪,搜索困于洪水中的灾民。又有数万相关州县的驻兵参与,大名府后面数州军及时预防,与史上相比,最少少死七成以上的百姓。

    但郑朗骨子里还是一个小宅男。

    看到包拯触目惊心的奏折,脸色阴沉,内心也有羞愧,回到家中,一直不开心,便问崔娴:“我家里还有多少金银?”

    郑家这时候很有钱。

    郑朗不养家妓,谦客用得少,更不会狎妓,应酬也不多,所以用费不奢侈。除了他的薪酬,还有郑州的产业。郑家上下不会鱼肉百姓的,不过到了他这地位,谁敢得罪,产业自己在滚雪球,简单的原因,比如团行的分配,谁家会得大头?仅是这一点,利润也会逐年提高了。家中有不少钱,但有多少,郑朗从不过问。

    以前官位低的时候,经常拿出一些钱帛救济百姓,位置越高,却不能这样做了,以免言臣弹劾收买人心,赵祯不会忌惮的,可是大臣难免会罗嗦一番。于是用费更少。

    但郑朗只问金银,贵,体积小,故不问铜钱与布帛。

    崔娴答道:“若是全部筹集,会有三千多金,两万两银子。”

    “在老家找几个生面孔的人,将这些金银匿名一起捐给三司吧。”

    崔娴嗔笑道:“自古以来,未有你这样做官的。”

    “不求做一个好官,但求做到心安。”

    崔娴也没有再反对,即便捐了所有的金银,家中还有大量钱帛,况且以后每月继续在累积财富,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对钱财二字,崔娴出身官宦世家,与郑朗一样。看得很开。

    随着将所有金银悄悄运到京城,又从郑州四儿家的亲戚中,喊了几个生面孔的青年,让他们来到京城。将金银装上小车子,蛮重的,整整三车子金条银锭,运到三司大门前,将金银以及核实的数量清单一起交给了三司门前的兵士,让他们将金银运到三司。

    兵士感到很奇怪,“正好碰巧”郑朗路过这里。挥了挥手说道:“你们将它搬进去吧。”

    “喏。”

    叶清臣闻听此事,感到纳闷,连忙出来追郑家喊来的人,哪里追得上?

    这件事引起一个小小的轰动,赵祯感慨地说了一句:“谁说人心不古?”

    多好的一个人哪,做了这么大好事,也不留下姓名,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其实郑朗如他所说。只求心安。这么多金银,放在那一家都是一笔不菲的数额。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并且准备充分。朝廷并不差多少粮食钱帛,若说差,差的是未来之用,那么还不知差多少,得以亿来计算。

    让赵祯欣赏的还有另一件事。

    郑朗早就有谋划如何处理这次灾害,以前低调的进入东府担任首相,甚至让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