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九章 耳光与枣子(上)

    六百十九章 耳光与枣子(上) (第2/3页)

讨,只好收买,用厚货买其安,每次诸西羌入贡,往往数倍赐物返之,羌人虽得以安,可久而久之,浸成姑息,诸夷桀骜不驯。情形类似我朝对南方诸蛮,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议者多讥之。可见其军事能力。”

    赵祯小白脸一红,其他几位宰相默不作声。

    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郑朗也再三说过,恩威并用。

    不过做到这一点同样很难,恩到何种地步,威到何种地步?

    郑朗又说道:“此三人为主帅,纵然契丹军队强大,又能有什么样的下场?再观其前锋军,前锋主将乃是耶律仁先,此人乃是因在我朝出兵西夏时,与刘六符前来我朝勒索成功,得功进封,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军事能力同样让人怀疑。倒是另一个先,耶律义先乃是一名勇将,然让契丹宠臣萧革打压,不得重用。至于契丹皇太弟之军事能力,还不及其兄,前锋军又危矣。耶律敌鲁古倒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然率其偏锋,其部又是从阻卜征召过来的军队,虽有能力,但在这次即将来到的战役中,起的影响并不大。故臣以为契丹败多胜少。”

    赵祯微微松了一口气。

    辽夏战争对宋朝肯定有利,两国多是征兵制,作战成本低,不及宋朝五分之一,但这样大规模的两国战争,人员伤亡抚恤,物资消耗还是有的,例如宋朝与西夏数年战争,西夏民不聊生就是最好的佐证。

    最好的结果便是两国僵持不下,打上三年五年的,那么契丹不会危害宋朝,西夏也不会危害宋朝。再次之,西夏胜,三国中西夏最小,国力最弱,无论胜负,都吃不消,对宋朝影响不大。最坏的结果便是契丹胜,若是契丹大胜。有可能就将西夏吞并下来。

    听到契丹败的机率比西夏高。赵祯怎能不高兴?

    不过宋朝自己也有一大堆事务。

    时光渐渐向八月滑行,因为灾民安置妥善,除了老病有灾民死亡外,没有疫情,没有不满,相反,因为这次朝廷救灾快得让人无法想像,几个主持赈灾的官员又十分清廉,此次居然第一次出动大规模的军队参加救灾。这是在史上还从未有过的事,灾民对朝廷感恩戴德,就包括一些王则发展起来的弥勒教徒,心中都产生了后悔情绪。

    虽灾害不断,让赵祯伤透了心,心中也略略松了一口气。

    继续观注着辽夏战局的发展。

    还有一件事,让他略感到有些头痛,问道:“郑卿。那个皇后怎么办?”

    “陛下。我朝只能承认没藏氏一个太后、皇后,不能承认没移氏是皇后,国无二主,天无二rì,皇后乃是国家主母,怎能有二人呢?她来到我朝,就是平民百姓,而不是皇后。我朝需要的是她与其父的号召力。不是皇后这个称号。”

    赵祯懂的,再次莞尔一笑。

    于是不诏没移氏,而是直接诏其父等他将族人安置妥当后,来京师为官。

    没移一家人还没有从渭州动身,西夏使者到来,杨守素、吕尼如定聿舍、李守贵,后者乃是没藏氏的姘头。没藏氏让他来出使,是给其立功机会,好加官进爵。

    三使来的速度很快,前来责问宋朝为什么收留西夏皇后,难道想撕毁盟约?

    责问是sè厉内荏,还有其他的事,准备重新商议,两国不得收留对方百姓。不能让宋朝这样做下去,否则有可能与契丹交战后导致的贫困,会使一半百姓有逃向宋朝的心思。

    郑朗看到国书后大笑,想的全是好事,在他心中这个猥琐的西夏与后来的倭国差不多,钓鱼岛继续打脸,又想与中国发展经济,敢情以为中国人全部是傻子。

    但若郑朗不在朝堂,说不定还真让西夏人得逞了。

    主动请命,与西夏使者谈判。

    三使很快来到京城,郑朗与之谈判,没有说虚的,开门见山问道:“我朝收留没移族人,你们西夏人是不是很不开心?”

    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