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三章 捞人

    六百二十三章 捞人 (第3/3页)

   “行知……”

    “是,有人买过女口,但不翻出来无事,一翻出来必是一个小污点。认错吧,然后以此为借口,在京城拖延不离开,我再想想办法。”郑朗说完离开,一边走一边摇头。

    自己一辈子从未谋过私,这次也破例了。

    都在捞人。

    何郯围魏救赵之策失效,御史陈旭直接在朝会上进谏,言昪耿直敢言,朝廷处理过重,宜在朝廷。

    赵祯因私心处置张昪,此时略有些后悔,说道:“吾非不知昪贤,然词不对轻重。”

    在朝会上用了一个吾字。

    陈旭一听有望,问:“陛下,请其事。”

    “顷论张尧佐事,云陛下勤身克己,yù致太平,奈何以一妇人坏之乎。”赵祯说到这里,感到十分委屈,好歹张尧佐乃一外戚,爵未封国公,官未拜二品以上,你们普通的官员还靠荫封每年从朕手中得到许多官位,朕一个亲戚,为什么不能授一个普通的官职?

    “此乃忠直之言,人臣所难也。”

    “昪又论杨怀敏,云怀敏苟得志,所为不减刘季述(唐末宦官,曾与右中尉王仲先幽禁昭宗,立太子裕为帝)。何至于此!”这个赵祯更头痛,皇宫行凶案过去了很久,也让他懊丧,看一看自己这个皇帝做得有多惨,王蒙正家的小娘子让自己看中,偏偏让养母嫁给其侄,塞给自己一个姿sè平庸的郭妹妹,看中了尚妹妹与杨妹妹,却让大臣与内侍联手将她们强行拉出皇宫做了女道士,看中茶商陈家女儿陈妹妹,又被大臣弄出皇宫,甚至大臣都不让自己见一眼西夏那个美艳的皇后。不过就喜欢一个张氏,连一个美人之职都不能授之。想出一个好办法,正牌妻子突然发威,使自己计划完全破坏。也就算了,大臣偏偏死命的追究,难道最后将朕也审之以法?

    陈旭不管,继续当着朝会所有大臣的面,继续诘问赵祯,说道:“昪志在去恶,言之不激,则圣意不回,亦不可深罪也。”

    赵祯让他逼得无奈,只好改判张昪从知濠州为知润州。

    润州乃是宋朝一个大州,也是一个富裕的州,终于使这群言臣不再吭声。

    言臣将张昪捞了上来,吴育也开始捞人。

    大约与郑朗一样,没有做过类似的事,缺少经验,上了一奏说,先王不yù闻人之过失,有犯宪典,即属之有司,按文处断,情有可愿者特宥,如此,恩归主上,法在有司。祖宗以来,不许刑狱司状外求罪,是以人人自安(指此次审查一件死马务案,却牵连这么多案子)。近传判官杨仪下狱,自御史台移劾都亭驿,械缚过市,万人瞩目,咸共惊赅,不测是何等大案。及闻案情,及止坐常事!且仪身在朝行,职居馆阁,任事省府,使有大罪,虽加诛斩,自有宪章,何至牢狱辱之。一旦至此,使士大夫不胜其辱,下民轻视其上,非所以养廉耻,示孰厚……陛下为四海爱戴之主,忽使道路之口,纷纷窃议,朝廷之士,人人自危,此臣所以深为陛下痛惜之也。若仪罪未断,臣不敢言,今事已往,且无救解之嫌,祈求此后详审庶事,无轻置诏狱,具按之上,自非情涉巨贪,且从有司论献,不必法外重行。如此,足以安人心,静风俗,养廉耻,召和平,天下之幸也。

    字面上的意思是朝廷不当让杨仪戴伽下狱,游行过市。

    实际是说杨仪受了委屈,受委屈了怎么办,朝廷当弥补。那么人也就捞了出来。

    效果不理想。

    不能小视赵祯智慧,何郯围魏救赵,就捞不出张昪。相反,陈旭直来直往,倒起了作用。吴育拐了一个弯子,再拐弯子,绕了若大的圈子,非但不起作用,反而让赵祯认为杨仪更可恶,你杨仪何德何能,与这么多官员交往密切?

    同样,张方平那边上了一封请罪的奏折,依然不报,没有依照张方平自己说法重判,也没有改轻判。

    郑朗有些头痛了。

    怎么才能捞张方平?

    郁郁不乐的回到家中,看到客厅坐着一个人,正在喝茶,后厅传来一阵笑语声,其中一个说话的是崔娴,还有一个是月儿,另一个声音好听的清脆声音极其陌生。

    郑朗狐疑地看着这个俊秀的中年人。

    中年人站了起来,说道:“没移皆山见过郑相公。”(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