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

    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 (第2/3页)

   随着这爱情的绽放,宋朝最辉煌的时候也随之到来。所以说美女是水,但未必是祸水,得看这个水怎么流了。

    接着大事发生。

    范祥二次上书,请变两池盐法,第一次上书准,但诏范祥与程戬共议,戬与范祥议不合,正好家母过世,

    回家丁忧,由是前议废罢。丁忧回来后,范祥看到盐政中的种种弊端,忍无可忍,再次上奏,请议改革盐政。

    东府议其奏,郑朗玩味地看着这篇奏折。

    宋朝几项专营,后来到为敛财又发展了醋专营,都出现许多弊端,有许多大臣对之改良,若说做得好,便是范祥的盐政改革做得最有效果。

    但是……

    很麻烦的!

    先说用工,东南亭户之苦,还算好的,国家很少规订数量,多劳多得,若超过一定数量,国家会以名为浮盐,略略提高价钱收购之。虽苦,仍没有陕西盐户与川峡盐户之苦。陕西是落后的劳役制,强迫xing应役,没有任何人身zi

    you,应役期间每年最少向国家交纳十一万斤以上的盐,二斤半盐国家才付一文钱!所得待遇便是全家免役,岁给户钱四十缗,

    i给二升米。看似不错,不亚于中禁兵的待遇。实际不是,解盐开采成本极低。但或多或少需要一些成本。这些成本也是盐户自己掏腰包的。再者,军营那些兵士有刀有箭,上级军官都敢克扣,况且盐户,实际有三分之二实打实的到盐户手中就算不错了。为何被称为史上第一长者皇帝赵匡胤这样做?

    无他,且看米价,从赵匡胤到宋真宗初期,一斗米价大约在二十文钱浮动,麦价十文到十二文。庆历初七十文,此时涨到九十文到一百文,麦五十文。若郑朗做得不好,还会上涨,四年后能涨到一百二十文到二百三十文,无他,乃是多灾多害,商人哄抬起来的。直到王安石变法后。实施了农田水利法。一场罕见的大旱灾过后,连年五谷丰登,国家又在执行均输与市易法,又执行了新仓法,米价才回落到五十文到八十文,最低时黄州一斗米仅二十文。绢价赵匡义时一匹一千文,庆历战争过后,最高峰涨到一匹三千文。现在渐渐回落,仍保持均价一千三百文到一千五百文之间。当时赵匡胤认为内藏库有五百万贯便是一个梦想,今天五百万贯不够朝廷塞牙缝!

    赵匡胤时执行这一政策,对于盐户来说是很照顾了,但物价在飞快上涨,如今还是这些待遇,盐户过得苦逼无比。还不是最苦的。川峡更苦。川峡许多地区因为朝廷掌控不足,于是半私半公,不是解盐,而是井盐,官府继续使用劳役制,待遇更差。官府算好一点,那些私人的蛮族豪强们执行的是两三千年前那种苛酷的奴隶制,部曲奴隶待遇连chun秋都及不上,作为私人盐户,待遇甚至不及畜牲。

    然后是盐法,朝廷将全国分为两个地区,一为官府直接买卖的地区,说私人豪强做得不象话,官府呢,一些官吏联手,利用抑配与科敷等手段,反复辗压,例如陈州原先盐价仅是三十一文,如今渐渐破至两百多文,向三百文大关进军。百姓不愿意买,官府便强行向百姓进行摊派。做为皇帝的赵祯肯定不会这样想的,派人来查,俺们为了国家好,实际名为国家,实为自己腰包,国家却替他们背了黑锅。

    官府的不行,再看私人的。

    也就是通商法地区,真正通商法地区仅是河北,朝廷安抚河北百姓,抗御契丹侵犯,以及防止契丹盐的入侵,采用了真正的通商法,以及其他一些优惠措施。除了河北,再到南荒,哪里朝廷实在管不到。其他地区通商法就是买扑制,就是这个买扑制出现大问题了。

    才开始实施买扑制是好的,赵匡义虽是化学大师,但对老百姓来说,确实做得不错,能算是一个爱民的皇帝,西北战役打响后,需要大量物资,这个动输很困难,多从江淮而来,经大运河到京城,再去长安,中间还有一个要命的三门峡,到了长安不能通航了,即便通航也只能是小船只,多是陆地运输,但当时作战地区更远,夏州、灵州,陆地运输距离更长,在这时悲催的运输条件下,成本会是几何?若用雇佣制,给得少百姓怨,给得多朝廷没有这么多钱。第二是采购,让官员采购物资,或贵或践,中间有无数猫腻。特别是这么长距离运输,仅是损耗就可以做许多文章。

    所以将原先的便钱汇兑政策发扬光大,让商人来京城买茶引、盐引,然后向西北运输物资,用茶引盐引到江南领取茶叶、盐矾运向所谓的通商区经营。最后为了便利,发展成为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