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七十章 猴子(上)

    六百七十章 猴子(上) (第1/3页)

    郑朗第一站自循州开始,再到梅州、潮州与惠州。再折回循州,将循虔道案件先行草结。在他心中,两广若要发展,必须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整个两广发展。一是广州有基础,二是有优良的港口,三是发达的水路交通,四是有人口基础,八县有户近十万,百分之九十五还是汉户。最重要的便是离南洋近。现在看不出来,一旦两广人口增加,最后一条优势将会无限地放大,使广州能跃为与杭州一样的怪物,能将鄂州等商业大州甩在后面。

    能不能做到,就要看这两年的投入与建设发展。广州才是考察的最重要地点。

    但不能小视潮州与惠州,梅州一州不足一万户,潮州却有五万多户,惠州也有接近五万户,再加上广州,三州几乎占到两广总户数的四分之一还略有余。

    地理条件决定的。潮州有恶溪(韩江)三角洲,讨厌的就是鳄鱼多,但自从韩愈杀鳄后,百姓对这种生物不再害怕,主动杀鳄,鳄鱼之害不大了。龙川水中下游一大半从惠州经过,带来良好的灌溉种植条件。还没有发展好,若发展得当,最少能多容纳两倍三倍以上的百姓生活。

    一个县一个县地巡视。

    不是看县城,还深入到乡下看农村,看矿,看盐场,看港口,顺带着还审讯了十几桩冤案,罢免一个知县,处执数名小吏、一名主薄、一名县尉。

    这一看,两广那些不好的官员一个个心不戚戚,为保住头顶上的乌纱帽,只好洗心革面,小心地处理政务。

    实际郑朗主要看的是地形与水利。

    但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各地商人与蛮人以及他处百姓。

    朝廷看到的是财政情况良好,实际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改良型免役法释放大批中产阶级,未必所有人转换成功,有的人释放后大肆经商破产,不少人,但也有不少人转型成功,向一二等户进军。平安监与银行更是象两个怪物,让许多人几年下来,财产翻了一番。特别是平安监,已经实施十几年,有的人财产翻了两番,最早的那批,翻了四番五番六番的都有。许多商业大贾在产生,然而郑朗最憎恨兼并土地,隐田隐户,在任首相时,避免争议,未对并田隐田动手,可不停地写一些文章怦击这种现象。简单的一句话,你们的钱够多啦,为什么还不放过这些可怜的贫困老百姓?至少自赵祉朝起,举国上下在着重培养气艹,那怕象欧阳修那样的伪君子们,文章也写得花团簇簇,说明节气的重要。所以郑朗文章一出,附和者很多。以至全国上下,将这些并田与隐田行为当作高利贷一样,认为是一件很卑鄙的事。而清查寿州后,最少平安监与银行里的大户人家,大多数人主动中止这种行为。可手中有钱,积累了大批钱帛,放入银行不值,虽有利息,利息太轻了。聪明的都能看到,这个利息还没有物价上涨得快。

    又往哪里投入呢?

    有门路的扩大商业规模,作坊规模,没有能力的,一愁莫展。

    郑朗将会在两广投入大手笔消息传开后,许多商人纷纷南下,来的最多的是两浙路商人,郑朗在杭州所做的一切,他们感受最深,其次是江东,一个个嗅觉灵敏到了极点,纷纷南下,来寻找机会。

    还有许多观望的蛮族,循虔道血战,循州血誓盟会,再次倒戈,一起又向循州出发,来向郑朗表示对宋朝的忠心。

    以及百姓。

    福建路以百分之九十几的山区地形,却成就宋朝第二人口密度地区,可以想像生存环境的激烈。往往连一些地主都不敢养二胎三胎,不能养,一个儿子还能维持家业,两个儿子一瓜分,变成中农,再一瓜分,就变成贫农,无法维持家业的优势。但养了怎么办,子女溺死,掐死。王鼎来到建州后看不习惯,大家停,停,不准这样做,太没有人伦之心了。

    可是身为父母,谁不痛苦?当真父母亲一个个象萧耨斤那样,就是象那样,萧耨斤不是不爱儿子,爱的是二儿子,悲催的是辽兴宗。但不这样做,又怎么办呢?

    听到一些传言后,一些百姓活不下去,一个个举家南下,来两广讨生活。不但福建路,江南西路也有。反正宋朝政斧也不禁止百姓流动,官府对此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们自己逃的,在半路上出事与俺无关。

    田瑜与元绦二人闻听这条消息,赶忙派人去迎接安全排。这些州府官员不管不问,但这些百姓是向两广流逃的,出了事,两广官员都有责任。两广也在着手修建各条道路,正好需要人手。一边着手安排流民,一边派人向郑朗要钱。你别巡视了,马上就得用大批钱帛,给我们弄来。

    郑朗上书,向朝廷要钱,先给我们弄五百万贯。

    庞籍苦逼得要死,你小子不就替朝廷赚了几个钱吗,不将它们花掉你不甘心是么?

    回了一封信,拨款可以,银行那笔钱俺也不管,但你得考虑朝廷的承受能力,荆湖南路那边在花钱,狄青去了特磨道在花钱,天知道今年会不会有灾害,我只能给你拨出一千万缗钱。多了一个子也没有。并且这一千万缗钱立即拨给你,省得我马上心中后悔。

    郑朗也回了一封信,庞醇之,别气,我回到京城的时候,请你到樊楼大快朵颐。也不用急,虽前期用钱,一旦建设好了,两广走上轨道,一年会增加许多收入,朝廷财政情况会更加良好。甚至一年包括各项收入在内,两亿收入也不会是一个梦想。想一想两亿国家财政收入,国库会变成什么样子?

    庞籍又回了一封信,你别给俺画饼,将来的事将来说,得考虑一下眼下朝廷的财政压力。

    郑朗无语了,庞太师太精明,不吃自己画的饼也不可能让国家财政达到两亿的,虽然两广有着美好的前景,银行收入也会节节攀升,但国家需要这么钱做什么?能正常有一个一亿五六的财政收入,就足够了。其他的,会逐步松驰两税,减轻农民的压力。但在轻徭薄敛的情况下,国家一年财政收入还能达到一亿五六,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脱变。也能轻易地发起比庆历初西北战争更大的战役,甚至可以用钱帛直接诱使对方各部各族反水。现在还不行,王安石那样做也不行,虽然钱敛出来,河湟之战,交趾之战,以及平夏战争,都没有让宋朝产生财政困难,可百姓呢,还不是从百姓身上变法敛出来的?好的是国家,苦的还是百姓。

    这一切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郑朗在两广,并且说过话,在两广时间不会短。看也能看出来,才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动都没有动,最少也得呆上三两年。

    郑朗的经济能力让商人放心,郑朗对百姓的关怀让百姓放心。

    这才造就大批商人百姓南下。

    郑朗也没有写信了,知道自自己南下后,大肆挥霍,已将庞籍逼得够紧,一千万缗钱有可能不够的,广南东路这边今年会要很多钱帛砸下去,广南西路那边也要投入一些钱帛。真不行,再将工程缩减一批。

    第二件事便是赵祯的愤怒。

    以赵祯一惯的姓格,处理事务皆有些偏软。就象宋克隆,放在那一个皇帝身上,多半被处死了,仅是一个杖刺沙门岛,随后便后悔莫及,派使追回诏书,遇大风雨未追上,在宫中后悔莫迭。

    然而连郑朗也没有想到此次赵祯的怒火。

    赵祯智慧成长,本身疑心不重,能看出郑朗的忠心与小心。对郑朗一点也不猜疑,甚至主动打消郑朗的兢兢业业,让郑朗安心地做事。况且郑朗这次南下,先是宋朝与吾皇,宣扬忠于宋朝,皇上仁慈,更能看出这份小心与忠心。若这样还猜疑,让其他大臣以后怎么做事?难道全部做无为官员?

    而且或多或少的,从青少年培养出的那份友谊,那一份若有若无的基情,在赵祯心中郑朗实际是第一心腹大臣。当然,不能说的,否则言臣会再三的喷口水。

    郑朗的吏治能力,在赵祯心中,郑朗是齐桓公时的管仲,刘备的诸葛亮,符坚的王猛,唐朝的房杜与姚宋,中国上下几千年仅有的那么几个贤臣,宋朝是否能中兴的最大保障。

    再加上郑朗奏折说得不清不楚,赵祯愤怒了。

    不但在都堂发火,第三天大早朝上再次发怒。下面几百个大臣听着赵祯的咆哮,一个个哑口无言。不过对此事他们同样很反感,天大地大,士大夫最大,这些人私盐也罢了,居然敢纠众谋害一个堂堂的宰相,以后还有谁敢去岭南为官?这不仅触动了赵祯底线,也触动所有士大夫的底线。万一自己犯事贬去了岭南怎么办?自己身边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