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三章 权利(四)

    七百四十三章 权利(四) (第2/3页)

    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事,狄青不知道。

    可是这种保守的风气肯定是主要原因。

    因此宁肯作出局部牺牲,提醒宋朝所有的士大夫,也使宋朝君臣将目光重新转移到西北来。

    冯高接到狄青的密令后,同样不知道什么原因,但狄青的话一定会遵从的,加上自己身份机密,不能频繁地通达消息,于是不再作声。

    西夏于河西驻扎了近万名精兵,准备诱宋军入网,宋朝没有反应,这么多兵士要吃的要喝的,加上春耕生产到来,一个个返回去了。麟州官员松了一口气,将情报写了急奏禀报朝廷。

    朝廷让司马光亲自去府州查看。

    麟州知州武戡与通判夏倚将司马光带到屈野河,指着河西说道:“君实,屈野河之东我朝防御森严,但河西呢?”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军事方面的历史,但他本人仍是一个军盲。虽跟了狄青南下,差一点将命丢在特磨道,还是一个军盲。但大约的形势还是能看出来的。

    屈野河河东有折家的经营,还有高继宣、张亢等名将先后经营,郑朗为相公,态度十分强硬,又陆续的进行一些扩建,不但自麟州河东,包括府州大部与丰州一半所在,如今的防御能力算是很强了。

    大量流失的百姓也再度返回府州开始耕种。

    不过麟州河西防御能力依然很薄,漫长几十里的边境上,仅置了一个小堡。去年秋后,西夏纵军大掠,宋军无法抵抗,导致一部分百姓再度产生恐慌,向河东逃亡。

    这产生很大的弊病,那么多逃民要安置,逃民增加,麟府路百姓少,所出粮食不足,那么军队供给必须来自后方,没有水路的,有一条黄河,可不利于通航了,只能从旱路运到府州,想一想河东的道路,那么远,一千多里路,一车车子粮食慢慢推到府州,会带来多少浪费。

    武戡又指着其他两处地方,说道:“君实,若在哪里再增两堡,便可以形成猗角之势,不能保护河西,但可以保护好河东。既然朝廷不欲与西夏人争战,河东必须保护好。又因为三堡存在,我朝得不到河西,西夏也休想在河西经营侵耕。”

    司马光张眼看去,当场画了一幅地图,然后匆匆返回京城,将情况禀报了庞籍与韩琦。

    按理是要禀报韩琦的,但庞籍对司马光有恩,并且现在庞籍与郑朗关系默契,因此连带着也禀报了庞籍。

    接到司马光的奏报后,两府大臣商议,决定同意武戡之策,增置两堡。随着让麟州修两城。

    其实西夏粮饥而退兵仅是一个圈套。

    闻听宋军开始在河西筑堡,没藏讹庞终于下令,这次不是一万西夏军队,而是三万军队,向河西沙鼠浪聚集。

    得知西夏出动大军,管勾麟府路军马郭恩,走马承受内侍黄道元与武戡用巡边名义,前往视察。

    渡过屈野河,接近沙鼠浪,斥候回来禀报,说西夏聚集了无数军队。

    郭恩说道:“那我们回去准备防御。”

    一个很合情合理的命令。

    相比于西夏军队,野战上宋军非是所长,兵力又少,于野外寡不敌众,作战对己方没利。除非自己有张岊或者张亢那么勇猛,度量了一下,郭恩并没有感到自己能达到二张的高度。

    但是黄道元不相信,第一个去年仅一万西夏兵士,无粮可食,退了回去,现在是三万兵士,又者,西夏也要春耕生产,如今到了五月,正是农忙时季,西夏上哪儿抽出三万兵士,仅是为了一个河西侵耕,值得吗?

    于是反复相激,又说郭恩畏战,刻意让斥候报回假消息的。

    他不是王侁,确实是不相信,也一道随军继续发向西北了。若是一个武将扣上怯战的帽子,那是真正完蛋了。郭恩无奈,连夜继续率领一千四百名宋军顺着屈野河向西北进军。

    三更到达卧牛峰下,离沙鼠浪仅是咫尺之隔。西夏人开始点燃烽火,这时候武戡也害怕了,对郭恩说道:“敌人已知我军到来了。”

    郭恩道:“不如这样,我军先于此据险驻守,派候擦前去候察情况再做决定。”

    黄道元道:“此尔曹故意欲沮丧我师。”

    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