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五章 谁怕谁

    七百四十五章 谁怕谁 (第2/3页)

,能将契丹逼和,能击败瞎毡,收复阿干城与龛谷,再击败我朝,还能逼迫我朝给更多好处给西夏。没藏讹庞地位就稳固了。”

    “中的也。”赵祯道。

    这一剖析,没藏讹庞发动断道坞战役动态就清楚了。

    “实际情况呢,没藏氏虽死,有些人依然产生怀疑,没藏讹庞地位未稳,况且西夏乃是一个部族制国家,与我朝制度不同。这是敌人的情况,我们宋朝的情况,是不适宜发动大规模的战役。国库虽紧,可今年会好转一点。”

    庞籍与富弼皆点了点头。

    郑朗不在南方折腾了,就不会有庞大用费支出。

    六塔河放在哪儿,谁都不敢提。

    今年虽有一些灾害,但远不及去年严重。

    南方开始收获,不过南方陆续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又陆续有移民要安排,虽收获,但不敢将所有收获抽回京城。特别是荆湖南路,一旦全部开发,对宋朝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因为去年拨的款项少,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今年还得有一些建设,也就是有收获,但整个一路钱帛朝廷一个子也不要想要。

    然而在庞籍经营下,宋朝今年再度出现良姓发展。至少会比去年的情况要好得多。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能划到郑朗所说的战争三部曲当中,这是战前。

    郑朗道:“经济上我朝能战,不能大战。臣以为可以分成几步走,但必须说明一件事。”

    “何事?”赵祯问。

    郑朗抽出奏折,指着它说道:“陛下,可记得杨业是怎么死的?”

    赵祯色变。

    “郭恩也算是一名名将,断道坞战役本来就不当发生的。西夏大部军队来了,我朝倚城而守,离开了,我们继续驻堡。莫忘记了,西夏人口仅是我朝的三十分之一,一年财政收入仅是我朝的六十分之一,若摊到百姓收入,可能仅是我朝两百分之一,军队数量就算西夏举国为兵,也仅是我朝的二分之一。再说武器,更不及我朝。与他们作战,何必扬长避短?然因黄道元之副,郭恩惨死,断道坞受辱。陛下,何谓监军?监督也,若大将不轨,或者不法,向朝廷禀报,以做处理与防范,难道现在监军变成了主帅?若是连一个不懂军旅的内侍都成了军队统帅,国家养那么多将领是做什么的?”

    庞籍也摇头。

    断道坞输得太冤了。

    一千四百名兵士急行一天一夜,筋疲力尽之下,主动在野外与三万西夏军队作战,这是找死啊。

    郑朗又道:“臣出使契丹,去吊唁杨业,万分唏嘘,没有想到这个悲剧再度上演。”

    然后与庞籍一道摇头。

    庞籍不知道的,郑朗这一说,将事情就定落下来,以后别人就不好用此事弹劾庞籍与司马光。

    郑朗此时也不需要别人领他的情,他看重的乃是一个国家。

    又道:“国家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各伺其职,机器才能运转正常,如果不管自己本职的事,插手他人事务,整个机器那怕部件再良好,也会崩溃了。狄青南下最感谢的一个人,乃是石全斌,不是石全斌出了多少谋策,相反,他什么谋策也没有出。为何狄青要感谢他,因为石全斌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监督,不插手狄青的军事安排,于是狄青才无后顾之忧,连翻大捷,奇越昆化关,归仁铺一战定乾坤,兵进特磨道,强攻阐鄯府。陛下,请三思。”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还有杨业这个悲情英雄,赵祯叹息道:“朕以后一定注意。”

    其实不仅是太监,士大夫也最少参与军事里面,不过郑朗也怕麻烦,不敢深说,这才说正事。道:“没藏氏之死,西夏仅有少数人怀疑,多数人以为仅是没藏氏两个男宠争执导致的惨剧发生。其实很简单,派一些斥候潜入西夏,将真相散布,且前面又有宁令哥行刺元昊一案,会有更多百姓醒悟,没藏讹庞为了安抚国内,必然分心。”

    “很好,”赵祯道。

    谁不喜以小博大?

    况且自从郑朗重用斥候以来,多次取得以小博大的成果。

    “再者,就是禁榷,西夏如此轻视我朝,就是交趾,我朝敢不敢学习西夏这般做法?若不惩治,会更加轻视,庆历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到时候不是苟且偷安,而是大不安。臣翻看史书,从来未看到过,有那一朝一代不靠自身强大,而靠苟且偷安换来的生机。就算句践,也不是苟且偷安,那叫卧薪尝胆。明为求和,实际向吴国实施了许多计谋。我朝有过?”

    “准。”赵祯问都没有问几个宰相,说道。

    “然后是军事,臣先说地理位置。西北诸路,泾原路北面经营严密,无懈可击,只要防守森严,西夏人无可奈何也。环庆路在范仲淹经营下,同样十分严密。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