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五十一章 私心

    七百五十一章 私心 (第1/3页)

    吵起来了。

    沉默了好一会,最先是韩琦发问:“行知,真有八分把握?”

    郑朗点了一下头,道:“如果再派一使,同意将河西一些地方交给吐蕃,两边同时出兵,成功率还会更高。”

    河西走廊郑朗不愿意放手的,但唃厮啰一死,吐蕃什么也不是,于其说交,不如说是给其托管。并且他达到一个目的,两个选择题,治国还是平天下,国家是用来治的,天下是用武力来平定的,将大家的思想观念强行矫正。命题太大了,无论郑氏治黄河,或者平定西夏,大家皆疏忽了郑朗说法有什么地方不对。

    得到郑朗肯定的回答,韩琦大声说道:“陛下,一旦平定西夏,陕西不用再驻扎那么多军队,仅是一年开支就会节省上千万缗,国家财政会更加健康,治理黄河可以随时进行,平定西夏的时机却是眨眼而逝。”

    韩琦说得有一些道理的。

    宋庠却迟疑地道:“行知,可有十分把握?”

    郑朗摇头。

    “若没有十分把握,万一失败,国家数年积余化为一旦,陛下,臣以为还是先治黄河,内政上去,何惧外敌,自六塔河后,黄河年年有灾害,然而人人畏之如虎,提都不敢提。既然朝廷有雄心治理黄河,为何不先治黄河。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这才是立国的万世基业。”

    “伯庠,有西夏之逼,何提万世基业。”

    “稚圭,自中国远古以来,胡狄蕃蛮就没有停止过入侵,汉朝强盛之时,匈奴方灭,又有西狄之灾,唐朝强盛之时,契丹、突厥、吐蕃却一直不能平灭。灭掉了西夏,又有回鹘人,南有吐蕃人,当真西方就无事了?”

    富弼沉思良久,忽然道:“陛下,臣也以为先治黄河,只要国家强大,西夏就不会是危害。”

    庞籍道:“彦国,也未必啊,国家何谓强大,紧一紧,皇祐年间财政就会出现积余,松一松,即便现在,再多的财政也让冗费浪费了。开源固然重要,节流也不可忽视。”

    庞籍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指的是国家钱帛的浪费。

    但庞籍却将话题带得更远。

    在座的官员谁怕谁啊,于是更多的官员参与进去,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吵架。

    看着崇政殿变得象菜市场,郑朗很无语。

    其实庞籍说得同样有道理,但看财政,宋朝财政在自己多方努力下,确实在转好。然而能不能守住,没有南方,没有银行,皇祐年间,一个裁减兵士,一个商税增加,里外结合就达到了两千多万缗钱。过曰子精打细算,提高效率,压缩浪费,三千万缗积余就是这样省出来的。就是随后去除加耗与头子钱,一年还能省下两千万缗钱帛。从理论上,将皇祐的底子守住,银行与南方多出来的钱帛,能使国家一年积余能达到五千多万缗。不用国家以前的钱帛,就是这个钱帛,分四年进行,足以支撑起黄河工程。

    如果效率雍肿,大肆浪费,这些钱帛也就没有了。若再来个灾害,就是有南方,有银行,国家也休想有积余,更不要说黄河。还有,郑朗一直不明白,赵顼登基那年,国家是怎么一年将两亿多缗钱用掉的。

    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抛开这个不确定因素,郑朗内心还是想以治黄河为主,想对付西夏,以后还有机会,他还想等神臂弓,等火炮技术完善。不过看着龙椅上赵祯清瘦的身影,心中又不由地将视线向西方观注。

    赵祯……没几年好活了。

    这是他的私心,不能说出的私心。

    争了大半天,根本就没有一个结果。休要小看了韩琦,他力量小,可强横无比,庞籍应付起来都感到头痛万分,更不要提富弼。

    “散吧,”赵祯看了看天色,吵了大半天,午饭都没有吃,他饿得眼睛发昏,可大臣们越吵越有劲,耳朵里嗡嗡作响,只好宣布散朝。

    走出崇政殿,韩琦与欧阳修同时追上来。

    韩琦是首相,欧阳修先站在边上,韩琦问:“行知,依你看,吐蕃可惧乎?”

    吐蕃沉默了许多年,直到去年才突然发飙,让宋朝君臣意识到它的强大。

    郑朗答道:“要看,去年吐蕃屡屡大捷,一乃是西夏轻敌,二是交战地点多在吐蕃境内,或在兰州境内,兰州乃是六谷部吐蕃人,占据了部分天时地利人和。因此西夏屡战屡败。不可小视,也不用高估。这一切乃是唃厮啰活在人世产生的影响,他一死,三子分家,上下缺少凝聚力,吐蕃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强横。”

    “我知道了,欧阳永叔,你说吧。”

    “行知,若治黄河,是走北流,还是走东流?”

    “必须走东流?”

    “为何?”

    “倚据地势,河北地平,水往低处流,它喜走北流。不过我在河北到处察看过,黄河虽喜走北流,若没有太行山诸水而来,倒也罢了。因为太行山有数条河流而下。黄河加宽加深,水小时水势平坦,河沙沉淀得快,黄河迟早会成为一条超长的大悬河,花这么多钱下去,治出一条危险万分的悬河,行吗?况且治河主要就是束水冲沙,要求河道不能太阔。若将河水约束起来,水大时,太行山诸水水势浩大,水不得泄,又会出现危险。走北流是倚据了水姓,可无法治理。必须强行将它束于东流。”

    “然东流地势高。”

    “故我提议挖一条运河,从下流将诸水挑起来,能泄能蓄,水大时能利用运河,通过下游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