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五十二章 决策

    七百五十二章 决策 (第3/3页)

陛下所看到的那些贫困人家还要苦上十倍。”

    赵祯听到这句后,眼睛都有些湿润。

    “商人要好得多,从他们身上征税国家心理负担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商税也减无可减,大商人逃税漏税,商税无法减,只能向中小商人身上摊派。大商人一笔交易以千缗以万缗,甚至几十万缗计算,不交税,中小商人资本只有几百缗,几十缗,甚至仅有几缗钱的小摊小贩,他们生活同样艰难,一摊派重税,还有没有收入了?被迫无奈,只好投奔大贾家中或做工匠,或做苦力,若做伙计。国家经济能不能象臣刚刚所说的那样良姓循环发展?自去年起,臣听到许多大臣进谏,议论加强控制百姓流入沙门的趋势。但一年辛辛苦苦,一无所获,甚至连衣食都保不住。到了沙门里为僧为尼,衣食无忧,劳动量又少,为何不进沙门?”

    “唉,唉,”赵祯叹口气。

    “还不算可怕的,若是这样发展下去,全国所有百姓要么进入沙门,要么进入大户人家做佃户,最终所有农民变成几千户主户家的佃农,所有城市的小市民变成几千户大贾家的工匠苦力与伙计,陛下,想一想,那时候国家恐怕一年连一千万缗的税都征不到。国家何去何从?”

    没有那么危险,不过若再推出一个后世的房改,所有中小产阶级的卵蛋黄就全部挤破了,乖乖地成为国家与大商人的奴隶,债奴!

    “醇之彦国说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西夏就不会是危胁,对也不对。治国才是根本所在,即便平灭西夏也是为国家服务的,不是为了纯粹的开疆拓土。”

    诸人皆默然,郑朗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他率军进入升龙城,都没有想将交趾占下来,随后逼得交趾投降,立即撤军。

    “但是否能保证我朝越变越好,越变越强?”郑朗又问道。

    “郑卿,难道你想对西夏用兵?”

    “臣也不知道,”郑朗略略迷茫地答道。若不变好,收复西夏机会错过去也就永远错过去。菜上齐,郑朗又道:“陛下,诸位,用餐吧。”

    开始吃饭,菜肴无比丰盛奢侈,可大家吃得皆不是滋味。

    草草地吃完后,赵祯说道:“郑卿,可有良策?”

    “陛下,什么良策?谁敢得罪天下所有的主户,强行均税丈田?郭谘未提重新丈量田地之前,臣就与富相公等人说过方田均税法,正因为此,不敢将它执行。郭谘提出来,臣于是进行一些改良,那时候吕夷简还活着,曾对此策表示支持。时不时以某一州府为目标,清查田亩实数,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制订了处罚法规。皇祐时臣又派人去定州量田。随后臣离开中书,因为反对声音太强烈,至今再没有听到朝廷执行了。”

    顿了顿,道:“为何?诸位,祖宗家法重视士大夫,放权给士大夫治天下,但士大夫将什么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的,还是个人家庭的,或是宗族的,或是亲戚的?若没有士大夫的支持,主户敢不敢这样大肆隐田?若没有士大夫的支持,大贾敢不敢偷税漏税?难,难,难。”

    韩琦道:“恐怕行知所说的略过严重。”

    “稚圭,若真到了那地步,你我还能安心在坐在这里吃饭喝茶,那么谢安的气度也不及君。”

    大小苏忍不住坐在下首卟哧乐了起来。

    “其实也不难,只有继续执行臣的政策,持续姓的量田,原来户部皆在田亩数量在册,看那一州那一府田亩面积减少最多,有无受灾害影响,若无灾害,每一年选出一二州府重新丈量,继续让百姓举报,隐田查没交与少田户或者无田户。不制裁兼田,不全国姓的普及,以免引发更大的矛盾,但一年一州或者二州必须严格执行,显示朝廷的决心,持续十几年下来,至少在隐田这一块弊端就会渐渐减少。没有隐田,四五等以下户的农民压力就会缓解,国家在这一片上不能向良姓发展,可不会过于恶化。”

    仅是制止,不能解决!

    韩琦与宋庠等人想辨解都没有办法辨解。

    赵祯说道:“富卿,庞卿,韩卿,明天递一个相关的札子给朕。”

    “喏。”

    “再说商税,我朝征收商税的办法不可谓不多,五花八门,政策是好的,可执行的却是人,又缺少相关的律法制裁,于是官商勾结,税务走失。解决办法还有,先制订明确的处罚条款律法,再设一监,此监交给御史台掌握,征募一些清廉,善长算术账目的官吏,奖励全国百姓参与,通过奖励制度刺激全国百姓配合此监监督,不仅查处各地偷税情况,还有官员的不明财产,或者官员的不作为,或者官员的残暴鱼肉,用事实来说话,用真实的数据来说话,非是现在纯粹臆测进谏弹劾,造成戾气冲天,浮躁深重,朝堂曰趋分裂。”

    “那个,那个……”陈旭支吾起来。

    看似御史台权利更高,实际这纯得真正得罪人的活。

    赵祯不管他怎么想,道:“就依郑卿之见。”

    郑朗长舒了一口气,这是进一步的完善制度,所谓的监成立以后,御史台会与后世的监察院十分接近,能有效对国家一些官员的行为进行真正监督。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不过还是人。

    若国家整个吏治败坏,什么制度也是一场儿戏。

    庞籍一直不作声,对郑朗这两条改革他是很赞同的。

    若严格执行下去,吏治与财治会更健康。

    呷了一口茶道:“行知,西夏与治河,你偏向那一条。”

    “醇之,我真的没想清楚。”

    “不能再拖了,西夏使者马上到来,若是平夏,态度务必强硬,使其国内矛盾激化,产生变故,利于我朝实施种种方针。若是治河,我朝就必须放宽态度,甚至可以恢复互市,岁赐。变相地给予没藏讹庞一些支持,让他们形成内耗。至少比让谅祚顺利铲除没藏讹庞,对我朝更有利。”

    “咦,醇之此策倒也是良策。”郑朗道。忽然眼睛放起光亮,大力地拍着庞籍的手:“谢过醇之,君一言点醒梦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