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五十三章 皇储

    七百五十三章 皇储 (第2/3页)

似乎做到了,但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是士大夫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起个球用!

    要说做得好,仅有郑朗一个,自己往定川砦一呆,狄青,军队指挥权就交给你了。

    除了郑朗,谁能做到这一点,范仲淹都不行。

    做不到,定川砦就休想获得大捷,那怕兵再多,将再勇。

    “这是灭国战争,大家连简单的准备都没有做好,陛下,还是治河吧。”郑朗又叹道。

    “战前?”赵祯试探地问。

    “算是战前,未打之前,必须考虑到能不能打,打了值不得值。”

    天色黑了下来,崔娴让下人拿来蜡烛与蚊香,先后点燃,又重新沏了一壶茶。

    赵祯说道:“郑卿,若治黄河,估计朝廷得准备多少钱帛?”

    “陛下,臣看过,还画了一些草图,”郑朗说着从书房里拿来一个箱子,将箱子打开,不是一些,而是好几百张地图。看着这些地图,赵祯眼神有些恍惚。

    郑朗道:“工程量很大,臣做过预算,有可能比隋末大运河工程量更大。”

    大家一起倒抽了一口冷气。

    这也是无奈的,从宋朝到金朝,黄河一直成为最大的危害,元朝政治中心转移到燕京,修了大运河,仍有危害。不过元朝也不会将汉人生活当成一回事的。

    明朝开始着得内治,就着大运河开始实施束水冲沙之策,成功了,未完功,到了清朝,再度治河。这是历历续续留下的基础,就是这样,每一次花费都巨大无比。勒辅治河花了十几年时间,活活累死在黄河上,同时也用了无数的钱帛,才勉强成功。当然,那时的黄河更加恶化。

    郑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黄河也没有后世那么恶劣,不过没有任何工程基础,花费会更大。

    又道:“若想四年内得功,每一年需动用两百万以上的民夫。”

    “这么多?”赵祯失神地问。

    “也不算多,陛下,请看,”郑朗打开图纸。

    “为何治淮?”几人一起惊讶地问。

    “若想黄河好,黄河北流,加上淮河必须要治理,相互联手,不仅是利于运输灌溉,而且利于排水分水蓄水卸洪,若仅是治理一条黄河主道,上游在束水,下游水不得泄,非得出大事不可。两淮、京东京东,加上河北路,又能从河东路抽调一些民夫,只要薪酬不太薄,会有许多百姓自发前来,两百万民夫是雇佣制,而非力役,六路仅六百万户,壮丁能达到一千万,雇佣两百万民夫是可以实现的。四年的治河,若朝廷仁厚,薪酬得当,不但不劳民,反而是等于给两百万户人家更多的一条生机,相关的产业又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得多少钱?”庞籍害怕了。

    这一年来遭到许多大臣弹劾,幸得郑朗帮助,才将弹劾之风压了下去。

    去年一年加上银行的收入,达到六千余万,换成缗钱超过四千五百万缗钱。

    还不能与郑朗在中书时的皇祐三年相比那一年积余三千余万缗,没有包括银行,包括银行旗鼓相当。

    虽后来免去一些头子钱与加耗,南方增收与平安监收入略增,足以将它弥补。但是银行增股所多增产生的一千多万缗,实际与皇祐三年相比,少收入了一千多万缗。

    不过当时郑朗权掌两府,上下齐心,不象自己在孤军奋战,姓质不同。

    就是少了,论积余也是宋朝史上第二次高峰期,足以让自己为傲。

    前年的钱砸在银行里,去年的钱加上今年上半的收益,有可能产生六千多万缗积余,若是小心经营,分四年竣工,每年的收益加上这么多积余,本来想用于治理黄河还促促有余的。

    然而郑朗摊子这么大,他心中底气再次不足。

    “花再多的钱帛也要治啊,这是国家的心病,”赵祯失神道。

    郑朗钱用得少,他反而不放心。钱用得越多,赵祯底气越多。

    黄河确实很重要,在郑朗的蓝图上,它是重要的一环,再有夔峡四路,那么地方上大的毛病逐一就解决了。但郑朗看重的不是黄河,而是南方与平安监,宋朝以后国人曰趋保守,人们喜欢守在故土上。

    若换是欧洲人,有这么多人口基数,恐怕连印度那边都会成为白种人的天下。

    南方与平安监带给百姓的开拓精神,远比黄河更重要。

    但不能说出口,这种想法恐怕只有他一个人才有,在大家心中黄河是重中之重,会比十个两广还要重。

    其实不是,郑朗道:“陛下,错也,黄河不重,只要国家清明,它只是一个天灾河灾,重的乃是制度,若制度弊端多多,就算黄河治理好了,全国各地治理好了,最终国家还会走上衰败。若制度改良成功,就是南方不治,黄河不治,国家还会太平无事。特别是皇储的挑选与培养之道。”

    赵祯有些怏怏,但还是道:“说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