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六十三章 办不到的

    七百六十三章 办不到的 (第1/3页)

    事情的表相是将校苛剥兵士,替自己敛财,导致军纪败坏。 却不是真相。

    真相乃是一句话,京城物价昂贵,居大不易。

    宋朝为了拱卫京师,将禁军家属也搬到京城,外地有禁军,但多是京城的禁兵派向各地轮驻。他们家属仍然在京城,能保证他们对朝廷忠心,不敢背叛朝廷。

    若在城外还好一点,若家属就在城中,家中又没有其他的收入,一家子会过得很苦,不仅是兵士,连职位低的小校们,也未必能过上温饱生活。况且还有上面官员层层克扣呢。

    迫于生活压力,许多兵士在军营里做生意,或者因贫困所致,让自己妻子进入军营充当军jì。

    能理解,但不能让军队成为这样的军队。

    郑朗写了一个奏折,将这个原因阐述,京城还得必须保留大批兵士的家属,不然士大夫也不放心。但要做一些调控,比如此时仍然很空旷的京西路,有足够的开耕空间,生活成本也低,离京城又不远,京西路例如汝州等地区仍然属于京畿要地。可以充塞一些家中生活贫困的五等户,本身身体素质好,勇敢,会一些武艺的厢兵乡兵保西进入禁兵,将他们家属安排在京西路各州。

    但不是增兵。

    主动裁去一些不愿意当兵的兵士,特别是家中负担重,有其他出路,家属就在京城的兵士或者低层将校。使兵士保持活力与士气。

    还不是解决的办法。

    有,也不需要学习唐朝。就地征兵,以形成藩镇割据之害,但没有必要非得将家属搬到京城里居住,散于各地乡村,没有那么高的生活成本,以宋朝的禁兵待遇,各个丑陋现象就会严重下降了。可这条解决方法能通过吗?必然不能。因此提出一条折中策略。

    不过也没有通过,无他,治河用的钱帛太多,就算承认它是对的。也不敢执行。

    但郑朗的上书,却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其实还有一例,戚继光用兵就是全用农村兵,朴实能吃苦,敢战,也不需要那么高的生活待遇。xìng质差不多。

    再者,后来宋朝最强的西军,非是禁军强,而是里面有一些强悍的蕃兵与乡兵。导致整个西军战斗力成了宋朝第一战斗力的军种。

    契丹很快就有了回话。

    其实耶律洪基对宋朝不恶,问候郑朗也确实是有些想念。但让宋朝君臣一起想歪了。耶律洪基那个脑袋瓜子,那有本事想出复杂无比的念头?

    并且契丹权贵们也倒向宋朝。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

    有子女在rì本,或者有利益在rì本,会不会同意夺回钓鱼岛?

    大量裸官家属全在美国,财产也在美国,利益在美国,会不会同意国家在钓鱼岛发起强硬的态度,导致战争?

    但他们没有想到一件事,越怕事就越会找上门。软过了头,反而会逼得不得不战,他们同样也没有好下场。一样的道理,宋朝或者契丹没有裸官的生存空间,却有一样东西,利益。

    和平很久,无论公开榷场互市。或者私下的走私,在契丹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链,交易量越大,利益链越庞大。庆历初还有一些大臣支持向宋朝发起战争。时至今天,这种声音几乎没有市场存在了。

    这个情况对契丹很危险的,一旦宋朝真正变好,看到契丹越来越软,反而有可能再度发起收复幽云十六州一战。当然,有一个前提,宋朝得能变得越来越好。

    契丹自君王到大臣皆不想与宋朝交战,又不愿意看到运河修到沧州,于是让使者责问。现在得到巨大的好处,有了台阶下,因此自己儿将注意力转移。

    不过宋朝给人的应象是钱多人傻,尽管耶律洪基对宋朝不恶,机会上门,他也不想放过。

    在这个前提下,派出使者前来宋朝谈判,狮子大开口,大肆的敲诈勒索。最后双方搭成协议,时间没有让郑朗失望,可协议的内容却让郑朗失望万分。所有牲畜几乎高出市价的一倍有余。

    叹了一口气,默认了。

    这时候,他也不想与契丹生出什么事。

    不过另一件事引起轰动。

    郑朗的那个试验。

    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许多病看不好,不但南方蛮人信巫术,中原百姓也信各种古怪的法门。比如符箓符水,跳大神,还有这个丹丸,以及烧香拜各路神仙,当然,因为中原文明先进,一半走向正轨,用针炙与中药治病,未必会全部管用,但肯定比前者的效果要好。

    其中磕丹丸子的人家还真有不少。

    正月末,十个犯人全部放了出来。

    没有一个死亡,这些人犯了死刑,多是演义中程咬金那种货sè,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身体素质特强,不过大剂量食用半年丹丸后,全部铅中毒,或者水银中毒,或者其他有sè金属中毒。

    郑朗在京城的家人,便将一封用火漆封死半年前郑朗就写好的奏折递向中书。

    说明原因,开始炼外丹术是用药材,因其形体圆转流动,易于挥发,有一定良xìng作用,比如后世的良药仁丹、人丹,不能一棍子将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