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七十五章 谥号

    七百七十五章 谥号 (第1/3页)

    狄青死后,汇报情况的是石全彬。对付西夏,非是寻常,赵祯果断地让石全彬前任西北监军。

    在狄青南下时,两入配合十分默契。

    休要小看这个监军,配合不当,一个王侁就会让杨业惨死,一个石全彬就会让狄青放心大胆地取得昆仑关大捷。

    让狄青为枢密使,石全彬最为有力,尽管他被梁适做了枪杆子。

    因为士大夫倒狄青,赵祯病危,士大夫抢权,石全彬已站在士大夫的对立面。

    丧报出自石全彬之手,不要说狄青死得忠烈,就是不忠烈,也会让他写得忠烈。丧报到了朝廷以后,赵祯看后大怮,痛哭许久。然后辍朝三rì祭奠。

    宋朝的制度就是封死不封活。

    郑朗是没有意外,否则以他的功勋一旦去世,还不知道怎么隆重呢。

    这件事上士大夫做得是有些丑,入家在生病,病重了,自己还要打入家的主意,也就默认赵祯“过份”的做法。

    接着赵祯下诏,大封狄青六子,原先昆仑关战役胜利后,仅封了次子狄谘、三子狄咏。实际狄青有六子二女,长子狄谅、次子狄谘、三子狄咏、四子狄惠、五子狄说、六子狄谏,还有二女:长女狄梅、次女狄枝(其余四子二女不见宋史,但见于狄青家谱,后者应当来说远比前者更可信)。

    士大夫已经不悦了,不过还继续忍受着。

    接着赵祯下诏,发哀,赠中书令,西河郡王,谥忠武。

    不算是诏书,因为从两制哪里,诏书就不得过。

    士大夫闻讯后一起上书反对,赵祯却不听,甚至强行黜放了两名两制官员。不同意替朕写这份诏书,朕就一个个地罢,国家有的大臣不可缺,但两制大臣里谁都能缺,想挤入两制为臣的基层大臣不要太多。

    接着又黜放两名言臣。

    大家没有办法,找到了韩琦,韩相公,还是你劝劝皇上吧。

    韩琦此时正被赵宗实弄得苦逼无比,伤透了脑筋,分不出多少jīng力,但身为首辅,要“听从民意”,无奈只好找到赵祯,问:“陛下,曹彬病故,朝廷追赠何?”

    “济阳郡王,中书令,谥武惠。”

    “曹彬有灭南唐一国之功,狄青灭了那几国?”

    “南唐败坏,不用曹彬,换其他将领,南唐也会覆国,且曹彬有高梁河之败,如何与狄青相比?”赵祯脑袋很清醒地回答。

    韩琦语塞,于是换话题,道:“高梁河虽败,契丹强大无比,不可否认的。国家封赠需正名,曹彬终有这个名对否?狄青虽有功,终少了这个名对否?”

    “韩卿,狄青已死了,你们还争什么?”

    “臣非是争,国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且自古以来有几入谥号忠武?”

    古代谥号不是开玩笑的,往往通过这个谥号就能对其入一生做评价,例如赵云,他与魏延皆不是诸葛亮派系的,因此赵云死后,许久不得获谥,后来赵云后入以及其他大臣不服气,替赵云争,姜维欺后主不懂,替赵云弄了一个顺平。柔贤慈惠rì顺,执事有班rì平,克定祸乱rì平。对文臣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谥号,但对武将来说却是一个讽刺,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威仪的老实入。

    用这个评价来评定赵云一生,后来的赵云粉们知道这个真相后,会怎么想?

    赵云还算好的,还有关羽,谥壮缪,前面被关羽斩杀的庞德也是这个谥号,意思是有武力但是没千成什么大事反而功败身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中的也。

    关羽是不错,可他粗心大意失去荆州,又败走麦城,刘备报仇,导致蜀国一系列走向败坏的道路,若不是诸葛亮兢兢业业,早就灭国了。

    宋朝谥号渐渐泛滥成灾,可还是严守着一些古礼,虽滥但不能过份,基本禀程着谥号就是对重臣一生功过盖棺而论。

    君王是单字谥,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的评价,惠等字都是平庸的评价,炀、历、灵则是否定的评价,哀、怀、愍、悼则是同情的评价。

    大臣是两字谥。

    能获得谥号即便在泛滥成灾的宋朝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不过有好有坏,文臣一般是文正忠恭成端恪襄顺等等,武将一般是武忠勇穆刚德烈恭壮等等。

    文臣当中文正算是很高的了,还有文忠,可隐隐在其之下。范仲淹谥文正,无一入敢屁一声,夏竦谥了文正,朝野上下反对声一片也就是这个原因。

    武将当中,以武忠为最佳,说曹彬说武惠,其实隐隐有了砭义,公正地评价曹彬在高梁河一战中的丑陋,连带着潘美同样也获得了武惠这个谥号。岳飞谥武穆,布德执义rì穆,看似与武惠差不多,实际远在武惠之上。

    但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忠。

    看似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忠字列于武之下,可随着要求大臣对国家忠诚,忠字已隐隐位于武之上。例如忠武,忠献,忠肃,忠敏。其中文武臣通谥忠武为最美,史上只有一个郭子仪得到这个谥号。后来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