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七十九章 成长

    七百七十九章 成长 (第1/3页)

    过了河,就到了博州聊城。

    一路上赵顼十分兴奋,但这个上者之道让他困惑万分。

    没有立即看到上者之道,一行人继续一路盘问着水利施工,这是郑朗的主要职责。也就是郑朗,否则这么大摊子,换其他官员前来,十之余**会出大乱子。特别是今年,施工范围几乎普及到长江以北一半地区,不要处理各种纠纷,单纯工程这一项,在伪重视民意的大环境下,就让总领之人头痛万分。

    到了博州,先是与官员会谈,不仅是河工官员,也要地方官员配合的。

    然后接见一些主户与商人,皆是平时有善行的有钱人,做过一些好事,例如救济过穷人,或者替乡里修桥铺路,可能出钱钱粮,参与救灾工作,或者兴办义学,教人子弟。

    但这次更有荣光。

    郑朗此时名气达到了颠峰。

    在宋朝不怕吕夷简,不怕韩琦,就怕郑朗这种道德君子。一旦占据道德,遇神弑神,遇佛弑佛,所向披靡。王安石史上聪明就聪明在先行占据德艹这一高度。司马光醒悟得要晚一点,然后住草棚子,也将道德这一块赢了过来,于是反败为胜。

    一个郑朗就让这些普通的地主商人敬仰万分,现在外加了一个世子,说世子是谦虚的说法,那九成以上乃是宋朝以后的皇太子,皇帝。

    郑朗逐一夸奖他们的行为。

    在太平州他就这么做过了,赵顼仍然懵懂不知。

    郑朗低声说道:“这就是上者之道。”

    “这就是上者之道?”赵顼狐疑地问,又道:“我不懂。”

    “你想一想。”

    郑朗低声说完,继续与大家交谈。人人都想进入这个场合的,给宋朝重臣与未来的皇太子留下一个好映像,不过想进入简单,做善事去吧。

    宴散,郑朗与赵顼走到驿馆休息。

    严格地遵守着不忧民的政策,那怕是赵顼在边上都不忧民,住多住在驿站。

    赵顼说道:“郑公,我还是不大明白。”

    “世子殿下,你再想一想。”

    “我还是想不出来。”

    “往兼田隐田上想。”

    赵顼想了大半天,依然摇头,现在他还小,让他想这么深奥的问题太勉过其难。

    郑朗也没有为难他,之所以不立即告诉他答案,让他想很久才告诉他,这是为了加深印象。道:“兼田与隐田成了朝廷的重要时弊。一是影响国家两税,官员想要政绩,必然将税务加于平民百姓身上。若爱民,必影响税务,影响国家收入。因此只有完善这个制度,郭咨提出均税丈田,我进行了改良,怕引起搔动。后来就连我这个改良也渐渐丢弃。前几年再度提出来,可下面执行时发生了许多纠纷,又有了司马光的均税之策。韩琦夸赞司马光将我的均税法完善了。此言错矣。司马光也仅是一种改良,并没有从根源上制止。想要制止,有一个方法,全国姓的将所有田地丈量出来,明注田亩数量,以田亩征税。”

    “不妥,”赵顼道。

    跟了郑朗后面也有好些天,这些天郑朗就是讲叙有关这些方面的道理,赵顼也成长了一部分。

    “为何?”

    “天下必动乱矣。”

    “中的。”

    “均税的改良,到了我与司马光这一步,已经到顶了,再进行深一步改革,必引起天下动乱。这就是对制度的改革。是中者治国之道。还有一个上者,那就是思想。当然更难。你再想一想原因。”

    赵顼深思。

    郑朗心道,毕竟还小,自己这算不算拨苗助长?

    想了大半天,赵顼兴奋地站起来,手舞足蹈,道:“我想明白了。”

    “说说看。”

    “人心贪婪不满,于是富者想益富,官者想高位,学者想更精深,这个有好有坏,似乎郑公所著书籍上也说过这个道理。”

    “中的也,任何事物皆有两面姓。不能一概而论。”

    “富者不能阻止他们更富,必然引起他们的反感。但可以进行诱导,鼓励他们多做一些善事,平时这些大户烧香拜佛,有时候给香火钱就是几千几万缗钱帛,甚至主动捐献几千亩的良田,为什么不能将这份好心放在贫困百姓身上?这也是修善积德。若是有更多的主户与商贾这样做,一是给了贫困百姓一份生机,二是减少了因贫富不满带来的怨恨之心,对国家统治安定十分有利。三就是做的人多了,无形中减少国家的隐田兼田。又不象强行用律法处理,引起诸多矛盾。这是真正的上者之道。”

    “中的,可为什么我做了很久,未见多大功效?”

    “因为仅郑公一个人在做,所以作用不大,若是朝廷来普及,作用会越来越大。”

    “也不对,”郑朗摇头,有一件事他仍然没有想明白,是对一个人的好坏没有想明白,后世的那个郭美美。

    因为这个女,将红十真相揭晓,郑朗前世那么苦,还捐过几百块大洋泥。真相揭开,心中怎能不郁闷?

    真相揭开了,可有多少人想过一件事。真相出来,打死郑朗,郑朗也不会捐钱给那个什么十字架了。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