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下)

    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下) (第2/3页)

使与各州各县官职责任分工明确,同时明确互相的监督功能,既将地方各个官吏权利分化,使之不会专权,形成一些严密的掣肘,又不会耽搁政务执行。各个官员分工明确,更利于专业化。人的才华是有限的,即便是官员。有的善律法,有的善长军事,有的善长政务,有的善长经营,有的善长侦案。

    也就是让地方各个官员人尽其用,不过这样一来。各州县必然造成官员的扩大化。

    当然,京官泛滥成灾了,下面也早就泛滥成灾。

    可还是有所不同的,赵拚说道:“郑公,自裁并京城闲置部司以来,裁下来大量京官,导致议论纷纷。郑公此议,是想安置这些京官乎?”

    若那样,赵拚会非常失望。

    “非是。这本就是我朝政治的一大时弊。诸位,你们多担任过一州县首长,甚至担任过边区的知州之职。但有没有感到吃力?诸位我不知道,只是我感到很吃力。人有所其长,也有所其短。我朝却要求各知州知县什么都懂,可不可能?”郑朗问了一个严竣的问题。郑朗在下面呆的时间很长,吏治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他还有后世的高度,脑海里的一个硬盘,但才下去时。尽管做了许多准备。还是手忙脚乱的,那时才是一个处女式的太平州。若是一开始就到了杭州,准得会出大乱子。后来好了一点,即便如此,也不能做到事事如意。不可能什么都懂,一通百通,那是玄幻,非是现实生活。

    这是一问,但相信在吏治上能超过他的人,在座的估计不会有第二人。郑朗又说道:“况且各州各县官员皆已泛滥成灾,难道将他们一一黜罢?”

    赵拚仍然说道:“郑公,是泛滥了,可终是名不正言不顺,可以慢慢解决地方上的冗官问题,若是依郑朗之见,地方各司分流,分工明确,是乃祖宗家法之意也。不过从制度上就无形中增加了官员,会更加泛滥成灾。”

    象国家禁止小姐,明显成做样子的,非没有禁止掉,反而让它成为灰sè产业,有权有势的,有黑道背景的才能生存,产生无数悲剧,于是有人说不如将它合法化吧。但真合法化后,会成为什么局面?卖chūn业会遍地开花,整个社会已经在充满着拜金思想,会使无数女子道德沦丧。

    郑朗在做长考。

    对于他们的争议,有许多人是站在赵拚一方的,不过那七百多名京官委实让人头痛。那一个没有弟子门生的啥,郑朗若包括时恒与赵顼在内,计达十名门生。还不算多的,有的人更多。

    治平数年,官德败坏,奔竞之风炽烈,这些京官下来后,不知求了多少人。郑朗提议,无异给了一些人机会。何去何从,一个个正在天人交战。

    郑朗想了很久,说道:“这样吧,撤废一些州县,例如封州面积不及邕州几十分之一,人口不及邕州几十分之一,然官员却比邕州一半还多。州县多,则官员多,役繁又忧民。再如渭州,西有德顺军,北有怀德军,若在中间做一些调整,大部划为渭州管辖,北与西各划为德顺军与怀德军管辖,不但利于军队调动,又可以利于减少官吏。再如京畿,乃是国家首要之冲,郑州与滑州面积狭小,为何不能划为京畿管辖?既能增加京城实力,又节余了官吏。废一郑州,就可以节余十几名州官,四百余衙役,仅此一次,就可以节余十万缗。”

    富弼与曾公亮对视一眼,到这时候,他们才略明白郑朗与皇上在唱什么双簧了。

    在樊楼时,郑朗曾说过,但不敢说得很多。

    解决冗官的两条措施,第一条乃是王安石的措施,裁州县,若全国裁得好,能裁去二十几个到三十几个小州,一百多个县。二是控制仕途,减少官员,主要减少恩荫,节制科举的次数与人数,降低科举入仕者初授官,延缓注官,考中了进士还不算,得进一步的守选。

    第二种方法便是宋孝宗的策略,年满七十以上者。若无特殊才能劝退,都七十岁了,智慧身体皆下降,以前没有出sè的表现,当真是冯唐易老?或者姜子牙?就是姜子牙也不是七十岁以后才发迹的。也有特例,象郑朗就是年满七十,估计他要退,朝廷也未必让退。

    其次象咸平之时。一旦官员泛滥成灾之时,强行劝退裁减。

    再者就是裁减权摄使臣及额外人吏,象一些闲置机构就算是额外人吏,还有无节制地向地方各州各县各监派驻使臣。

    减少三衙官属,这一现象也很重,不仅是政官浮肿。三衙官员同时也在浮肿。

    清理诸司,重新编制吏额。

    当时只是随便说一说,无论那一种,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争议,因此郑朗自己也在自嘲,乃是空中楼阁。

    不过这时候,他们想到的其中一种,清理诸司,重新编制吏额。现在做的事。就是在清理诸司,但不是打着解决冗官旗号,而是打着解决政令不畅的旗号。

    是不是如此?

    两人皆有些紧张地看着郑朗。

    说归说,说者容易,听者更觉得容易,但做下去,不知道有多难。

    郑朗也知道难,宋孝一生共四次解决冗官问题,还真成功了。可每次解决。即便他是皇帝,次次都遭到下面的阻拦反对攻击。与士大夫斗了一辈子。最后向士大夫妥协了。

    并没有过多少年,大家一起完蛋。什么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什么也不是了,变成九丐十儒,连乞丐都不如。明初还好一点,后来又故伎重演。然后乖乖地做满朝的狗。

    知道,可不能气愤,必须得慢慢来,若这时不解决,再也没有解决的机会。

    即便时机大好,郑朗还耍了一些手段。这次分流就是手段之一,裁官是必须的,分流也有一些好处,工作更细致,也安排了一些官员。如今差官两万五,能不能裁成一万五?不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