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四章 吾往矣

    八百三十四章 吾往矣 (第3/3页)

  算是猜对了,若是生活在赵佶赵构年代,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去江南,二是造反,想郑朗象现在这样拼命,那是万万不能的。

    至少如今此臣对儿子不亚于对姑父。

    她在帘后问了一句:“郑公,人道与天道是否有关联?”

    “回禀太后,臣在格物学里写了一些有关地质还有天文的原理,地震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月食乃是大地与太阳月亮运行轨道的产物。当然,未必对,有待验证。不过天道地道如此广远,以臣的智慧如何悟得透呢?臣所写的仅是沧海一粟,不,连一粟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一粒浮尘。”郑朗道。得说谦虚一点,不然会让这个强太后产生忌惮。又道:“天道太远,地道也博大难知。人道仅是天地间的缈小一物,或者稍稍影响地道,但以现在的能力,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天道。纵然没有人类,天道照样还能运行。故老子说天地视万物若刍狗也。比如唐高宗大治之时,灾情不断,天道何在?比如仁宗大治时,灾情更多,又祸连兵事,天道又何在?不过灾害发生了,作为君臣,当为警戒也。太后乃是英明太后,陛下乃是英明陛下,若有不肖子孙,权利又无限的大,若没有上天约束,欲所欲为,祖宗几百年基业往往就能败于一旦。”

    “郑公,中的,上天多少还是要敬畏的。”

    “正是,就算是天道无情,天道不会在乎人道,但人道必须依天而行,若妄图连天也胜之,往往是自不量力,自败也。”

    “西人如何对付?”

    “不能太软,不能太硬,适中罢了。若他们继续侵犯我朝,我朝也能偶尔出击。若继续攻击,一边防御一边断其岁赐,绝其互市。若以和平友好,我朝也以和为贵。但很难,臣不久前与富弼谈过西方的事。梁氏虽为汉女,叛夫杀夫,不守妇家本道,而且心狠手竦,诡计多端,其凶残不遑让元昊多少。恐以后我朝难以安心也。但也无妨,只要我朝能缓过这口气,以梁氏之姓格,主长母壮之时,西夏必发生严重分岐,这个心头大患要到收拾的时候了。若没有这个祸患,仅西方驻军一年的军费就能节约两千万缗。就算不裁兵,将粮草运向河北河东,也比运到陕西缘边地带节省一半有余。那时候专心对付契丹,契丹将不再是我朝之害也。”

    “主长母壮?十年后?”

    “未必是十年,但也不过是十几年,那时候臣六十几岁,还能侥幸为陛下出力也。若是西夏平,再经几年整治,西方大安,臣就快到七十岁了。臣说七十劝退,那时臣心愿也了,能致仕了。”

    第一次,郑朗说出他心中的计划。

    “幽云十六州……”赵顼急切地问。

    “陛下,不能急,事情得一步步地做,不要说我朝武力不及唐朝,即便是唐朝,过于穷兵黜武,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臣反对苟且偷安,也反对穷兵黜武,切记切记。”

    赵顼眼中有些失望。

    郑朗同样心中也有些失望。无奈也,战争不是开玩笑的,特别是在宋朝,用兵成本极其高昂,这十几年时间能将数个难关攻克下来,那就算是做到极致。想吞下幽云十六州,怎么可能?除非改革整个宋朝制度,恢复汉唐重用武人的措施,那样,还要经过十几年的磨砺,才能磨出一批精兵勇将,但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是否可能?

    若继续用这个制度,战争会打得十分辛苦,即便夺下幽云十六州,契丹必拉开反复的拉锯战,除非生女真提前崛起。那又是不可能的,没有完颜阿骨打率领,少了这头狮子,也不过是一群无头领的散狼,根本危胁不了契丹的统治。况且郑朗也不希望生女真崛起,那将比契丹更难对付。

    说了很久的话,郑朗离开内宫。

    弹劾声越来越多。

    还有呢,地震远没有结束,八月还会来,一震二震。

    若换成韩琦,会暴跳如雷,若换成狄青,会郁结背疽发作,若换成岳飞,会对着寒夜低唱: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但郑朗不同。

    看着一些大臣弹劾自己的奏折,有的人说得十分难听,说之所以天兆如此,乃是巨歼当朝,王莽隐生。隐指别看郑朗做得好,那是在做伪的,早迟会变成王莽。

    郑朗早有准备。

    在朝会上努嘴示意,让侍卫抱上来厚厚一摞奏折,说道:“这些都是弹劾我的奏折,将它们搬出去,烧掉吧。”

    不存档了。

    又说道:“陛下,这些奏折里说朝中有王莽当道,臣不知道说的是谁?”

    大多数大臣莞尔。一些人借天象攻击郑朗是知道的,许多大臣同样认为郑朗做得太急躁,但说郑朗是王莽,确实在胡说八道。

    赵顼也莞尔一乐。

    “诸位臣工,刚才烧掉的皆是弹劾我的奏折,有的确也言中其事,不管怎么样,面对这场国家财政危机,我做得是有些急了。天象彰示着什么,我也想不懂,上天遥远,一个凡人怎能明白他们的想法?做得急,也出现一些弊端与不好的事,若此,诸位进谏,我很欢迎,可有的人别有用心,我也不追究,故将它们一起烧掉。还望诸位臣工看在国家危急的份上,抛开私人恩怨,舍小家顾大家,协心齐力,将这场危机度过去。以后还可以进谏,只要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皆可以直言以谏,以正言路。况且人无完人,如何能做到十完十美呢?但是国家弊端很多,已到了几乎积重难返的地步。若改,必会牵连到许多人的利益。我会做一些谦让的措施,不过想使每一个人都无损而受益,圣人在世,也难以办到。改,国家还有生机,不改国家会越见堕落,危矣。我受仁宗临终嘱咐,陛下宠爱,既接手政务,必须将这些困难挑起来,也必须一步步地改良,使国家重新走上正轨。我修的是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壮王室,遵礼法,强国家,富百姓。若是别有用心,对我抹黑,对我诬蔑,也无妨,在此,我可以给一个答案,大道之心,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