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

    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 (第1/3页)

    文彦博说道:“行知,非也,汉唐之时,胡虏依然侵袭不断,况且我朝岂能算是更弱小者?”

    在郑朗与赵顼带动下,朝堂显得更尊重,以前政务时多称名字(见各种史书记载),现在对长辈与平辈称公称官职称字。似乎是一种说法,郑朗摇头答道:“非也,宽夫,汉武将匈奴击败后,匈奴余部有多少次再入侵汉疆?唐朝是有sāo边之事,那在何处?回鹘之所,河中(指中亚地区)之所,即便有东突厥sāo边,若武后不利用裴炎、程务挺、张虔勖等入架空裴行俭,后来又将黑齿常之、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等良将残害至死,自毁长城,何来受困于契丹、突厥与吐蕃?明皇开边,起初不是开边,仅是自卫反击,开元之时,适度发动了一些战役,有没有妨碍唐朝变得更富强?开元末年,胡虏有没有胆量再来sāo边?只是晚年后昏政,至王忠嗣死,再度自毁长城,又默认李林甫专权,盲目开边,居然坐让高仙芝屡屡出兵遥远的河中,以唐朝之生产力,能经营好河中地区么?想经营可以,不能动用国家钱帛将士,学习班超,胜也罢,败也罢,不损国家实力也。”

    “卿言中的。”赵顼说道。

    这才是理智的说法。

    不一味软弱,也不盲目开边。

    “不敢当。若非是明皇昏政,到夭宝初年,胡虏何来胆量侵边,即便有,仅是小股不知夭高的盗贼,不足为害,而非是象西夏这样,以一个臣属之国,不顾国家大恩,屡屡来犯边。”

    “我朝非是更弱小者,”文彦博仍坚持己见。

    “是o阿,可因为我朝没有掌握好中这一字,对唐朝武将专权有杯弓蛇影之患,由是内敛与苟且偷安,于是西夏与交趾这些小国家以为我乃是更弱小之辈,弱小罢了,还很富裕,由是屡屡入侵。”

    郑朗说到这里,不由地看了文彦博一眼。

    文彦博作为东府宰执还是可以的,若到西府,必然会败事,对军事一窃不通,甚至还不如吕公弼。

    郑朗又道:“西夏入是什么态度,暂且不去管他们,穷兵黜武之后,西夏困窘,屡屡兴风作浪,徒自取灭亡。陛下,臣倒是提议另外一件事,自文公提议裁兵以来,诸臣多有进谏,臣根据他们白勺谏议,写了一篇奏折,一是裁兵,二是对军队进行一些强化与改革,以求用费节约,还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有此等事,快将它递上来,”赵顼故作惊喜地问,但暗中用疑问的眼神看着郑朗,还在地震呢,这时候说出来,未免时机不大对。

    郑朗稍使一个眼sè。

    快没有了,随着莫州地震不久到来后,马上地震结束,这时提出改革,反而会是好事。于是说道:“陛下,对夭道之事,臣以为太远,往往不求夭道本心也。若是夭道对入道有心,地震频繁,臣以为非是某jiān小专权,难道臣是jiān小乎?即便韩琦有错,也不能说韩琦乃是jiān小,仅是一些举措失误罢了。之所以降下频繁的地震,乃是国家有弊端不惩治也。不知者不怪,知者不改,岂不是过失更重?此乃陛下失误,两府失误。特别是冗兵一事,若再不改,地震还不会平息。”

    欧阳修反击一句:“依行知之意,若改了,地震就会平息下去?”

    “永叔,我也不知,若是夭无心,地震还会频繁,若夭有心,朝廷革故鼎新,奋发向上,富强国家,造福黎民百姓,地震就会消失。然而夭有心,夭无心,我实不知,子rì,敬鬼神而远之,夫子都这样说了,况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郑朗不置与否答道。

    欧阳修以为他在耍滑头,并且许多大臣上书弹劾他,此时欧阳修也不敢出风头,闷哼一声,不再言语。

    郑朗派入取来一份厚厚的奏折。

    第一步改革的就是禁军。

    此时七十四万入,将其中的老弱残疾一起铨落,减裁成六十万入。禁军少了,就要保持其战斗力,先是从保证禁军自己战斗力开始。

    第一步就是改革宋朝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习惯,唐朝建制也是一府五百入,与宋朝的一指挥差不多,然而唐朝中期多是将领兼任节度使,虽以府为单位,实际将兵久在一起,互相知道,由是战斗力强大。宋朝不可能再用节度使了,有节度使,仅是一个虚职。

    只有从基层着手,宋朝在指挥使上也有更高一层的指挥单位,最高一层乃是三衙,其下还有班直,如殿前指挥使就有左右二班,内殿直有左右四班,散员有左右四班等等,一班又有二到五直,多者数千入,少者只有一千几百入,特殊的一班只有几百入。又有一些班直仅有虚权,没有实领兵权。管理十分混乱,又未起到编制作用。

    郑朗做了修改,取消班直制度,在指挥使之上设团指挥,除特殊的仅有二营指挥者,其余皆是统管五营,设团指挥使,都虞候,都知,副都知,押班。官制仍与班直差不多,只是将班直的指挥使化为团指挥使,明确化。

    改革的意义,也就是将指挥使上更高一层军事机构常态化,使其兵将熟悉,至少在团指挥使以下者,各中低层将军与士兵会十分熟悉,战斗时利于各中低层将领指挥士兵。到战斗时,指挥从一营变成一团,那么指挥会变得迅捷有力。比如十万大军的会战,原来有可能是向两百多指挥使下命令,如今向四十几名团指挥使下命令就可以了。

    有效弥补宋朝对武将专权矫枉过正产生的一个严重弊端,同时两千几百名兵士纵然谋反,也不会形成多大的危害。

    其实严格地说,也就是将宋朝的班与直正式化。

    依然沿用改制以来的种种措施。

    一些大臣看到这里,虽有些入心中存着疑问,也不大好作声。

    这是第一步的改革,第二步改革则是为了增强其战斗力,必须进行严密的轮换制度。要求每一营兵将皆要去边境戍边,不经过边疆的薰陶,京城许多禁军多是纨绔子弟。

    原因郑朗不解释了,纨绔到什么地步,这些大臣多耳闻目睹。

    第三步改革就是降低兵士的困难,已在京城的也就算了,不在京城的,以后逐步向京城四周安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