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八章 河湟(一)

    八百六十八章 河湟(一) (第2/3页)

看着郑朗,叹息道:“何苦呢。”

    不但朝廷做了退让,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

    杭州钢监成立,经过多年研究与改进,使冶钢技术成熟。在防御力相等的情况下,盔甲重量真正减到三十斤。同时生产速度更快,冶出来的钢稍稍经过二次锤打,就能正式用来做盔甲武器,使成本进一步下降。于是朝廷下诏将滑州钢监进行改造,明年正式向钢监下出订单,这也意味着钢监会产生大量分红。

    但有一条,郑朗不是很满意的。

    还是冶炼技术与采矿技术,手中不缺少矿源,找矿技术在宋朝也相当发达了,可是真正的冶炼技术与开矿技术仍没有达到他满意地步,雷管研究进展也不大,相反的,研发雷管。牺牲了数名工匠。

    想要工业进步。除了各项技术。还有一个名词,钢铁时代。新技术陆续向平安监推出,但郑朗估计宋朝总铁产量不会超过十万吨。数量远远不足,更不要谈什么钢铁时代。

    可这个得慢慢来。一时急不得的。

    然而其他人是没有本事能想到有何不足,认为很好了,至于商人们哪里想什么钢铁时代,几百后宋朝如何。他们想到的仅是技术成熟所带来的利润。两项利好消息传出,怨言声终于小了下去。

    年底,又有一条新的措施行出台。

    这条措施会有争议声,但不会很大。

    针对的是缘边三路。

    宋朝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乃是东南,其次是京东河北,河北其实是南部地区,北方人烟仍然不稠密。至于河东与陕西路大片地区仍然人烟空旷,有种种原因,山区地形,畏惧西夏与契丹的入侵。寒冷的天气,等等。

    郑朗针对的就是这些地区。

    都有人烟。只是稀少一点,可许多地方半耕半荒。有的是水土恶化后,百姓离开了。有的是兵士营田开屯,经营不善荒芜了。还有的是收益不大,导致当地百姓稀少。

    郑朗前段时间派四员大员清查四路隐田,随行的还有各个职官,造成了很多反对声音。

    隐田肯定要查的。

    但不仅是隐田,还有这次的计划。

    进一步开发一些特殊地形,首先当地人烟要稀少,朝廷才能妥善安排。其次有山有水有小型河谷,没有水,是没有利息价值的,只能采纳封山制度,索xìng保护水土。必须是半荒废状态,有利用价值,因为朝廷没有组织,当地百姓就象刀耕火种一般,开耕不得当,因此产生的价值不大。也不能有军事价值,若牵连到军事因素,又不能动。

    让清查官员将这些地区一起盘查核实丈量。

    然后对其拍卖,朝廷提供一个条件,出人力替每一拍卖地开辟道路,打通与外界的交往,其次是拍卖五十年的经营权,五十年内,朝廷不得征收任何税务。

    实际与拍卖的那些矿坑与坊场xìng质差不多。

    官府经营亏本,但交给了商人,马上就变成赚钱项目。

    这些地区交给小户去开耕,没有多大价值,但交给大户去经营,手中有了资本,山上种植桑麻果树竹木,地上种植紫苜蓿,然后散养大量牲畜,牲畜可以卖钱,畜粪又是最好的肥料,上可肥山,下可用来肥沃河谷,种植粮食,形成一个循环。也不要运输多远,三路驻扎了几十万禁军,包括家眷,以及相关的人员,能达到一百多万人。那么就可以盈利了。

    但只能由大户经营,他们手中有资本,能等得起,象小户就不行,能等十年八年才能完全见效吗?

    未必会筹得多少钱帛,非是针对钱帛来的,而是针对边防的后勤,以及边区的开发。由这些大商人经营,很快边区许多地方能变废为宝,他们所产的粮食或者牲畜,主要是提供给兵士,实际这就等于赚了钱。从当地购买粮食与肉类,仅是一个运输损耗,无形中替朝廷节约大量经费。还有边区生产方式不是很好,先进的生产方式,会带动更多的人学习,整个边区生产效率提高,百姓生活改善,兵士供给对南方与中原的倚赖xìng也会随之进一步下降。边区发展,对于契丹与西夏那边的百姓就会有诱惑力。

    一箭数雕。

    但得有几个前提。

    必须人口稠密,郑朗大规模的组织了几批移民,仅是宣传,不敢强行移民的。有人做过,例如王莽,强行移民,导致天下大乱。杨广也做过,将罪犯强行往青海移民,也使得天下怨声载道。

    郑朗还敢用强行手段?

    提供的仅是开拓道路,移民未提,不管的。商人怎么蛊惑百姓前往,乃是商人的事。但若不是人烟稠密,铲佃又导致稠密地区百姓地租疯涨,就是商人蛊惑,也不会得逞。没有佃农替其耕种开垦,那怕朝廷不要钱,也未必有商人前往。

    其次就是当地有充足的资金,不知道往哪里放。放银行,利息也不算很重,不是太划算。两年偿还。几路发放了近亿缗钱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