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

    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 (第3/3页)

    王安石拿出地图,说道:“韩缜专沮坏王韶,陛下可以从奏报中自见,无缘于此荒田,乃是诬王韶欺罔。陛下尝记御史所攻王韶否?乃是陈升之、冯京谕谢景温,言沈起将甘谷城地作沿渭地,欲盖王韶罪。景温至中书对答,臣面诘沈起案卷具在,无将甘谷城地作王韶所奏者,何故妄言如此?景温对臣与冯京言,是集贤相公与参政,谏议我如此说的。”

    又将陈升之卷了进来。

    就算有错,陈升之与冯京做得也不对,宰执与言臣不能交结,更不要说授意言臣该说什么话,那么要言臣有何用?王韶当罚,陈升之与冯京也当罚。

    一道滚蛋吧。

    要么王韶就复官。

    陈升之与冯京无话可说。于是前面诏书夺王韶官,后面又诏书复王韶官。

    冯京只好说道:“不止如此,王韶行市易亦为不便。”

    赵顼说道:“仅是秦州一州市易,有何不便?且郑公以前在渭州执行过市易,轻重早已说过。”

    文彦博上书道:“官中更为贩卖者,就是不便。”

    王安石道:“且不论古事,止以今事论,公使皆贩卖,士大夫家中多有生意,人无以为不便,何也?”

    文彦博道:“近曰事多,费更不足,如置古渭以来,秦州愈不足。”

    王安石道:“今天古渭,文彦博亦不知其不可废,所以费不足,正由没有理财故。既拓地,当须理由以足其费,此乃市易之所以不可无也。”

    反正洛阳离京城近,两人两天一辨,赵顼看着蛋痛,于是问郑朗。

    郑朗将原因说了出来。不但王韶要经营河湟,就是各州各县账目也不可能全部能弄清楚,地方有建设,还有奖励,一些想不到的开支,有许多是不能上报的,若说没有小金库那是不可能的。故各州县两税多有附加税,未必进入官员腰包。不过朝廷至少名义上禁止,否则到最后,朝廷松驰,就会有更多官员真正将小金库里的钱往自己口袋里面放。

    王韶做法能理解,但与制度肯定不合,并且这个一顷地也做得太过份了,最少得五百顷,怎么可能就一顷呢。

    赵顼听乐了。

    但这才是公正的说法,赵顼道:“郑公,为何不早进言?”

    “陛下,陈师中也是良吏,王韶看的是河湟,陈师中看的是制度,两人皆没有错。当时就不当争辨的,一揭开,不处理不好,一处理朝廷很为难。若我也参与争辨,事情会越来越大,反而不美。有时候,陛下,得学会装糊涂。”

    “装糊涂?”赵顼仔细地咀嚼着这句话。

    “比如四路隐田,查到这份上,当真查清楚了?没有,但到了这地步,朝廷已经能装糊涂了。”郑朗又说道:“这样吧,先复王韶官,再将他召回京城,让臣与他谈一谈,顺便问一问河湟的计划。有的事,在奏折里说不清楚的。也不利于保密。”

    “倒也是。”赵顼道,接着又想着郑朗的装糊涂,在御书房里走来走去,然后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郑朗,眼神复杂无比。

    但正是郑朗一点一滴灵活机动的教导,赵顼渐渐成熟。下诏召王韶召回京城。王韶回京速度很快,他招降俞龙珂到了关健时刻,不敢耽搁。

    到了京城,立即让郑朗喊到中书,让他坐下,说道:“子纯,葫芦川一战,大长我大宋志气。”

    “郑公,不敢当,有章质夫之功,种谔之功,还有诸位将士之功。”

    “我给你带来一样礼物。”郑朗说完,小吏搬来一件物事,乃是一套盔甲,非是钢监新式盔甲,而是用百炼钢打制的一套盔甲,不是说它质量有多好,防御强度与普通盔甲差不多,但有一条,因为强度跟上,它的重量很轻,只有十几斤。郑朗道:“你掂一掂。”

    “百炼钢?”王韶用手拿起来,马上就反应过来。

    百炼钢制作很早就有了,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还刻意记载过,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因为材料收集困难,制作成本更是高昂,一般用来制作宝刀宝剑,象这个百炼钢打制的盔甲,有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无他,价格太贵了,仅是这十几斤盔甲,制作成本有可能达到几千缗钱。仅为了一个减轻重量,浪费太不值。

    郑朗点头。

    王韶迟疑了一下,说道:“我岂敢受?”

    “无妨,”郑朗说道,心里却道,非是为了奖励你,这套盔甲乃是你的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