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七章 河湟(十)

    八百七十七章 河湟(十) (第2/3页)

,还不是贬官。

    确实脑子很好使的。郑朗无语后也深深的叹息。

    文彦博沉默许久后,突然上书。有人附和,但是赵顼却恼怒了,朝廷虽然收入增加,多是开源之举,要么是节流,种种节约之道,这才使得朝廷有钱帛还债,军事行动与种种利政,实际非但没有苛民,相反的这几年一直在惠民。因此,下诏将文彦博贬到扬州去了。扬州是一个好地方,没有虐待文彦博,但主要的是让文彦博清静。离京城遥远,大约不会再罗嗦。

    但自这时起,就已料到今年北方欠收,然而一个个想着郑朗这两年来准备的储粮,也没有人在意。除了正常储粮,各种仓库里额外又准备了近七千万石粮食。还能害怕吗?

    不过到了七月,北方滴雨不落,这个北方不是指河北,而是包括河北河东陕西京东京西,以及淮南路,而且到了七月末,契丹那边蝗虫又往河北河东飞,这才是让人气愤不过的地方。蝗虫在契丹那边生,却跑到宋境来“就食”,两年皆是如此,气人不气人?

    但今年蝗虫的规模远比去年庞大,黑压压的遮天蔽rì。辽国那边开心了,幽州南京向耶律洪基进奏,辽南京奏归义、涞水两县蝗飞入宋境,馀为蜂所食。皇上,你放心吧,蝗虫问题不大,危害宋人去了。可是宋朝君臣终于担心起来。自此以后,一场在史上都能排到前十的长达两年之年的旷世大旱灾正式降临。迫于旱灾威胁,整个北宋史上由皇帝下诏公开的祈雨活动只有一百一十三次,一年只有零点八次,但熙宁六年达到四次,七年达到十次,八年达到五次。

    还不包括密祷,密祷的说法就是避免给百姓留下崇饰虚名的应象,公开祈雨多是让太史对雨水情况进行分析,估计有雨水降落这才举行公开祈雨,密祷其实不是害怕崇饰虚名,而是害怕每次祈祷皆不落雨,有损皇帝的权威。不但赵顼,包括韩琦等重臣,多次祀坟,并念及干旱与农桑。所以郑朗并没有将许多大臣一棍子打死,就是文彦博到了这地步,也有可取一面。到了扬州后,多有政绩,特别是筹备粮食,替朝廷立下赫赫大功。这才是真实的朝争。

    商人,逐利而行。

    北方的变化,东南的粮商马上就敏锐的察觉到了,前面契丹蝗虫拼命地往宋朝飞,后面粮价应声而起。

    粮价是必涨无疑的。

    整个北方有多少人口,六路近七百万户,四千万百姓,一年需要粮食近一亿石,两年旱灾,粮食有可能收成不足原来的一半,那么最少缺乏一亿多石的粮食。

    不过任谁都没有想到会旱到那份上。

    暂时的秋收,郑朗不想使粮价就抬了上去,不但影响秋收的备粮,而且接下来也不大好办了。因此下达诏书,放出两千万石粮食,送到各州县平价出售。

    所有jiān商听到后,一个个瞠目结舌,两千万石粮,是何等庞大的数字?用大车拉,得准备四百万个车子,才能拉走,诏书一下,迫不得己,只好再次将粮价调了下去。

    不过有少数商人想赌一把,开始囤积居奇。这个问题也不要紧,第二道诏书下达,两千石平粮销售的粮款除外,朝廷再拨一千万缗钱,于两荆江南西路收购粮食,运向丹水。同时诏书陕西旱灾严重地区百姓,前来丹水就食,粮食运到丹水成本不高,但运到了陕西成本又不知变成几何,不但减少成本,同时大量百姓到来。朝廷又拨出两百万款子。兴修丹水道。将丹水中游到长安三百多里道路打通拓宽拓平整,让它成为阳关大道。还有,大批受灾百姓涌向丹水,就缓解了陕西粮食压力。

    三道诏书。大旱到来,粮价每斗上涨不足十文,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接着第四道诏书下达,朝廷拨款三百万。于各地让发运司征购畜牲草料,就近向各州县百姓平价销售,每匹马牛驴骡骆,朝廷先行资助一贯钱,协助百姓继续饲养牲畜,旱灾过后,若能保护好不宰杀者,再奖励一贯钱。这可是一项了不得的善政,北方这些年牲畜增加迅速,大牲畜至少有五百万匹以上。再加上一些官吏做手脚,朝廷得支付一千五百万钱。才能使旱灾过后,这些大牲畜平安保住。

    许多大臣反对,太浪费了。

    他们不知道想保住有多难,两年旱灾过后,许多地面都干得龟裂,两贯钱都不够的。这是为了旱灾过后,全国能迅速恢复生产的利民之举。郑朗未多做解释,只说了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知道会旱多久,北方是国家中心所在,却因为收成不及南方,渐渐落后,权当是维护国家核心,做的善政吧。不然旱灾一旦持续,百姓粮食危机,饲养牲畜更加困难,必然大肆宰割牲畜。就急了,顶多吃几百斤几十斤的肉,但灾后,一匹马要十几贯钱,一头牛也得要三四贯钱,关健是我朝一直缺乏耕地与拉货的大牲畜,到时想花钱买,人家契丹与西夏都未必会卖。”

    富弼叹息一声:“行知,善政是善政,国家钱帛会更紧张,欠负何年才能偿还清?”

    “慢慢来吧,今京东路大约能偿还清的,欠负越来越少了。”

    反对的人还有,虽然善待百姓,浪费确实也太严重了。然而这些措施实施下去,旱情一天天加重,却没有一个百姓感到慌乱。这将是一场最伟大的奇迹,只是现在还没有人想到……

    大旱到来,河州战役也到来。

    先是朝廷收到前线邸报,说王韶率军自露骨山过,一rì至七八下马步行,也就是一天行军不到十个时辰,因为道路难走,七八时辰不得不下马,牵着马爬山越岭。赵顼根本不知道露骨山在哪儿,心中担心,问郑朗,郑朗做了详细的解释。

    露骨山在熙州、河州与洮州三州交界处,山势高大苍莽,最高山峰接近四千米,比太白山还要高,加上地处西北,终年积雪不得融化,山峰堆满了皑皑白雪。还有许多地方皆是冻土气候。故当地老百姓说,露骨山,比天还高三尺三。冷与呼吸困难不提,还有几个难度,第一个这里没有一条象样的道路,第二个上了露骨山,许多地区十分寒冷,然一下露骨山,去了洮州,天气又变得炎热起来,会对将士产生很大的气温反差影响。

    为什么这样做,乃是瞎毡的几个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