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十章 排名

    九百十章 排名 (第2/3页)

能实现这两大计划,但造福于大宋,造福于后人,并且宋朝才能真正成为富强之国,名垂于千古。”

    高滔滔听了心中又渴望又担心,当然现在只能说是计划,只有西夏才真正准备动手,她转移了话题,问道:“那四十将?”

    “老臣心中有十大上将,苗授、刘昌祚、郭成、种谊、种谔、王君万、折克行、燕达、张玉、王光祖。”

    “王光祖?”赵顼疑惑地问。

    王光祖于葫芦川战役中立下战功,但不是最显眼的一个。随后调到四川,渝獠反叛,熊本率杨万、贾昌言、王宣与王光祖同讨,以为王光祖不为他用,分三道进军,光祖殿后。杨万为獠人所困,王光祖迅速支援,大破敌兵,熊本愧谢。朝廷述平南之功,王光祖为第一。但宋朝的重心不是在西南,那只是皮肤之痒,无关紧要。

    看诸将能力还是看河湟之战中的表现。但王光祖未参战,许多人皆比王光祖耀眼,例如高永能、周世清、种古。 郑朗笑了一笑,道:“陛下,不可小视,虽臣将他排在张玉之下,实际不亚于张玉。”

    “那么十大中将呢?”

    “高永能、王文郁、熊本、和斌、种古、姚兕、林广、李舜卿、李浩、刘绍能,可惜老将杨遂、窦舜卿、贾逵、杨文广、张守约、卢政、宋守约陆续去世,不然也能名列其中。”郑朗字斟句酌地说。

    今天这份名单非同小可,这是对现在所有将领军事能力的直接排名。十大上将中,种谔仅排在第五位。若大的知庆州,总掌环庆路大军的王文郁仅排在中将行列,还是第二位,连第一位都没有占上,甚至中间还有熊本这样的文官。

    其实这就是郑朗退休后用将的名单,将领很重要,省得朝廷以后胡乱用将,甚至以前一度将葛怀敏调到前线。

    赵顼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亲自拿笔在记录,将二十个名字写下来,又问道:“那么二十下将呢?”

    “折可适。”

    “嗯?”

    “陛下,他还没有成长起来,一旦成长起来,不亚于前十上将。”

    “哦,继续说。”

    “种朴,王厚、曲珍、姚麟、种诊、姚雄、种师道、赵卨、孙路、游师雄。”

    “为何?”赵顼又不解地问道,熊本排进去还能算是半个武官。赵卨、孙路与游师雄却是纯粹的士大夫了。

    “陛下,他们虽是士大夫,可有一定的军事修养,就象蔡挺一样。国家需要士大夫治理百姓,而非是武将治理,让他们领兵,甚至上战场磨一磨。对兵事更加精通,以后守边的士大夫也就有了。”

    “郑卿此言极是,”高滔滔道。丈夫在世时。若不是蔡挺数番大捷,西北局面会更糟。但郑朗将他们排在折可适之下,乃是指成长空间的,暂时折可适还没有后面的耀眼。

    赵顼记下了名字,又道:“还有呢?”

    “王赡,”郑朗道,其实王赡军事能力不弱,可脾气暴躁,因此排在仅在战场上溜达那么一回的种师道后面。下面的要么缺陷更大,要么军事能力有限,但比其他人好,又道:“刘仲武、张蕴、张整、高永亨(高永能弟弟)、赵隆、苗履(苗授子)、王崇极、向宝。”

    说到这里,又叹息一声道:“若不是老将刘阒去世,同样能名列其中。”

    名将如玉,美人如花,但消逝起来也快。不然杨遂等大将在世,伐夏时更加如虎添翼。

    赵顼将名字记下,又问道:“郑公若离开庙堂,谁人可为相?”

    将领有了,但宰相才是最重要的。

    “吕公著、范纯仁,未来是张商英与赵挺之,用二张赵二人,可保大宋三十年无忧。”

    “王安石与司马光如何?”

    郑朗沉默了大半天,说道:“人君之道,用人之道,用人包括识材驾驭。驭人也是一门学问,世人皆曰汉高祖粗鄙,然而仅凭他用好张良、萧何与韩信,就足以能称为人主。开元盛世之初姚元崇、张说,世人说其贤相,实际二人皆是狡黠之辈,因为让唐明皇用好了,故有开元之治。仁宗驭臣也有术,然比起汉高与开始时的唐明皇,略逊了一筹,故范仲淹与吕夷简皆是一世人物,却造成诸多矛盾,经过好几年,才将隐约形成的党争化解下去。因此老臣以为,若是用相材,一不能固执偏怮,二不能不作为,过于保守或太激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