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十章 排名

    九百十章 排名 (第3/3页)

,三要有一定的才能,陛下问的不是臣材,而是相材,老臣只能推荐这四人。王安石有经济之术,可是过于激进,我怕他继深化改革,惹起不必要的矛盾,用王安石必须不能给他太大的动作。司马光学问渊博,有动操之能,可过于保守,辅相可以,若是首相,臣致仕后,陛下若是节制不住,会慢慢弱化改革政策,最终形成仁宗晚年的积贫积弱局面。不但他们二人,章惇、吕大防等人,也是如此。”

    提起来郑朗才说,就是致仕后,赵顼必然时常询问一下,自己还可以替赵顼参考参考,只不过渐渐淡出政务罢了。

    郑朗顺便又说了一件事:“陛下,自从改制以来,官员操守得以改观,不过制度仍有一个缺陷。”

    “何?”

    “官员调动过于频繁,想要做好事,必须了解,这有一个时间过程。特别是地方官员,各州各县官员因为调动频繁,要么不作为,让各州县小吏掌控政务,官员反被架空。要么不了解情况,急于求功,枉用了钱帛却适得其反。因此臣以为若没有重大失误与功绩,或者特殊需要,各地官员必须落实年限制度,不足年限不得调任。”

    “郑公之言极是,朕会在都堂会上将这个问题提出来。”

    说了这么久,太监上茶。

    郑朗呷了一口茶,高滔滔问道:“郑卿,哀家听说大洋彼岸的船队回来了。”

    “嗯。”

    “那些粮食真那么重要?”

    “很重要,不过在臣眼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君,没有那些粮食,有文景汉宣,国家依然繁华强大,有那些杂粮,若是人君象隋炀帝,南唐后主那样,国家还会灭亡。”

    “此言极是。”

    郑朗呷了一口茶,思考了一会儿,又说道:“陛下,要么索性再做两件事吧。”

    “何?”

    “朝廷将派使贺契丹元旦,不如再对他们说,朝廷带来一种水稻种子,可以在辽东种植。”

    赵顼眼中有些茫然。

    “倭奴国从中国引进水稻多年,稻种产生进化,比较耐寒,可以派人从倭奴国反引进过来,在辽东花数年育种,这种水稻便可以在辽东推广。水稻种子的来源不用对契丹说,但相信他们听了会更欢喜。”

    毕竟辽东地方广大,人烟稀少,若能种水稻,会养活更多的百姓。实际倭国大量从中国引进水稻种子是在明朝,现在有了,水稻种子也不大好,想要得利,最少有十年八年的时间,到那时多半宋朝会对契丹下手。不管下不下手,还是为了防止女真人崛起的。女真人强大,一是寒冷的生活,二是贫困的生活,三是游牧生活。

    有了水稻与杂粮,就会从游牧渔猎生活进化到农耕文明,那么就是在明末,女真人都未必会有能力入关。

    至于外蒙古,郑朗是无辄了,除非火器达到十九世纪末水平,还有能力修筑铁路与火车,否则会一直骚扰中原。但有那个能力了,不要说外蒙古高原,宋朝都可以将疆域扩大到中亚。

    其实在辽东推广粮食种植,也是郑朗心中一个梦想。只要辽东各部能定居下来,宋朝继续发展,而契丹进一步衰落,说不定不用百年时间,宋朝就有能力得到整个辽东并且能真正进行统治。是统治,能攻占下来,不能实现统治,时叛时归,郑朗皆不喜之。

    “这个……可以准。第二件事呢?”

    “朝廷以前从西域引进了长绒棉,但育种没有成功,现在得到新棉花种子,它经过进化后,能适宜在我朝大多数地区种植,不过西北依然适合种植西域的棉种,可以从西域引进这些棉种,在兰渭等地种植了。朝廷即便用兵,也要到明年秋后,那么兵士可以得到大量布料与棉衣,节约供给成本。同时西北缺少布料,棉花若载培成功,会让百姓看到更多的希望,民心所向,伐夏成功率会更大。”

    “西夏呢……”赵顼说完笑了一下,即便西夏得到消息,宋朝也开始动手了,不管西夏引不引进。又道:“准。”

    元旦将近,宋朝使节出发。

    许多人在讨论大洋彼岸的作物,但另一件事却在悄悄的发生。

    朝廷密令迅速到了西北,潜伏在西夏的各个斥候开始悄悄在西夏的银行里将现钱换出。郑朗说出后,诸大佬倒抽冷气,但还没有想到这一招有多狠。(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